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锦集6篇)由网友“栗子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困境.这种困境的造成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原因.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进行审视,合理定位,并深入开展课程自身的改革,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教学改革新途径,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到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平地位,创新教学改革新思维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过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 者:刘拥儒 张丽梅 许庭艳 作者单位:刘拥儒,张丽梅(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许庭艳(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黑龙江,五大连池,164500)
刊 名:农业与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H09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定位 改革与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篇2: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英语学习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一些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作 者:关峰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英语学习 文化素质篇3:加强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日趋功利化,许多学校以考试为导向,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教学中更为重要的的人文精神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变成了“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培训,强化了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大大淡化了其人文性。
因此,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
篇4:加强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引言
随着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逐步推行,随着社会上招聘单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日趋功利化,众多学生把英语学习的目的定在通过英语考级,获得一纸证书。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这一切似乎把英语学习仅仅作为一个敲门砖。
大学英语也日趋以考试为导向,许多学校纷纷采取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等,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重语言知识,轻人文知识;重课堂形式,轻素质提高; 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不重视文化等。
大学英语教学变成了“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培训,强化了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大大淡化了其人文性,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只是为了培养“语言技工”。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只把语言作为工具来教授和学习就陷入了外语教育的认识误区。
然而较长时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受全球化的实用主义和经济主义思潮影响,同时由于过于重视外语的应试功用和交际功能,急功近利思想较为突出,工具主义观念受到青睐,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教学中更为重要的的人文精神教育。
因此,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自我发展。
英语素质其实就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内在潜能。
它一般不会自然流露,只有通过教育活动的发掘才能外化出来,这种外化出来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英语能力,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能力不等于素质,它需要不断内化才能转化成素质。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英语素质教育,重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强烈意识。
从时间上看,素质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未来的教育。
英语作为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必要提高英语素质。
从性质上看,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基础教育。
英语是人们认识和描写世界的工具,已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与今后更新知识的必要手段。
从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
英语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涉外课程,掌握英语已成为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基本文化素养要求。
提倡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英语教学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
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因此,英语教学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创新教育和课堂教学,强化英语语言和文化中的人文与德育因素,寓素质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
三、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1. 更新教育观念,在教书育人中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而不是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而不只是品德课教师的责任和任务。
英语教学不仅是单纯的学科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人格素质的训练。
因此,英语教师应更新育人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把素质教育落实和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同时,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既要在英语技能方面有扎实的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极强的教学驾驭能力。
教师通过展示自我良好的人格特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对学生无疑会起到示范作用。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性特征的语言实际活动,它虽不是完全自然的交际性活动,但与机械的语言操练相比,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在这种准交际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的技能,帮助他们飞快地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将真实生活情景引入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好机会。
通过设计角色扮演体系,创设外语应用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用外语,让学生在使用外语过程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
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有各种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自然就加速了听说能力的提高。
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因此,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 树立全球文化理念,从教材做起。
我国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本土学英语,而且将来可能会与国内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英语教师无需过分依赖“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的模式来教学生,要引导学生接触多种英语的多样变体,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使他们树立“全球英语”的观念。
鉴于此,一套适合全球化趋势的大学英语教材显得十分必要,这些教材应具有全球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视野,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要能够体现全球英语的特点。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无论是国内出版的还是引进的原版教材,主要以英美文化内容为主。
这种内容的局限会使学生的视野受限,从而影响他们对世界的全面了解。
只学习了解英美文化,不学习、不懂得如何表达中国文化特色,与西方人交流时就会不知道用什么词语表达我们的优秀文化,也不能与其他国家的人士用英语进行成功交际。
近几年,大学外语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在教材建设方
面成绩突出,收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和广泛好评。
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计依然是我们不能轻易绕过的课题。
因此,今后对教材建设的探讨应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
人性化设计,立体化开发,充分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四、结束语
篇5: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内容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将优秀的`伦理道德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林妹珍 作者单位: 刊 名:龙岩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NGY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5) 分类号:B82-05 关键词: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 传统道德篇6: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发展的契机,又面临诸多窘境。大学语文应转变以教育方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而应以受教育方的需求出发,淡化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强化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
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痼疾是显然的。受限于书本和考试,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枯燥无聊。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传统道德修养的应试教育,在人格的养成上也是有缺陷的。大学语文在丰富课堂,活跃思维,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文修养上,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相随的,大学语文也面临尴尬处境。窘境之一是从重视到忽视,从主要到次要。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和主要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都是重要的一科。进入大学后,作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设,课程性质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几个小班的合班,在多则上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大学语文虽然还会安排考试,高分虽不易,及格应该是没问题的。从课时安排、课程性质、上课人数多上都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窘境之二,大学语文教什么?课程名称是对课程本质属性的揭示,作为概念的课程名称应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语文”的直接语源是“语言文字”(“言语文字”)。“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和“语”所指有异,所谓“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虽都属口语,但涉及交流则多用“语”;“语文”之“文”则指文字,一般指书面语,但深究之,此“文”,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以及“连缀成文”的文字,而“连缀成文”的文字通常指文字的一般运用(即“文章”),所谓“集诸句以记事物之状况,表现其意思而使之成为篇段者,谓之文。[1]亦即:语文=口头语言+(文字+文章)。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定义。叶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实际上指母语)教育思想的最大问题是把丰富的语言、文学内涵抽空,干瘪成一种粗糙语言文字工具。”[2]从“语文”成为我**语课程名称之日起,对这一课程争议不断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这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的主要缘由。于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侧重中国古典诗词;有的侧重西方文学;有的侧重语言学;有的侧重应用文写作……
什么都可以教,仿佛大学语文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窘境之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为了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少大学纷纷行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组建了国学班,东南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课程,湖南城市学院开发了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网,设有“语文常谈”、“实用写作”、“教研基地”、“名作欣赏”、“在线作业”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教改研究亦积极踊跃。迄今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就有上百篇,硕士论文也有15部之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2004年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文章《“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提出大学语文应“兼顾工具课,突出理论知识性”,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3]史灿方2007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要求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大学语文如何开、大学语文如何考上,理清大学语文改革思路。他认为大学语文开设目的重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背景知识)修养。大学语文如何开上,教材方面,选文要在“精”字上做文章,须注意一要避免与中学篇目的重复;
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
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2]叶开.百年母语教育一直走在歧途上[N].东方教育时报,2013.10.29.
[3]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
[4]史灿方.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N].光明日报,2007.8.8.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锦集6篇)】相关文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分析论文2022-04-30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2022-07-09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2023-06-10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2023-12-26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2022-07-23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2023-02-16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2022-10-27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2023-10-27
汉语言专业论文2023-11-20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