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

时间:2023-06-11 07:35:23 音乐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vis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

篇1: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

在中外艺术史上,凡是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其全部创作之中,体现在其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是德国音乐家,巴赫的风格与贝多芬的风格截然不同,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斐尔的画风与达・芬奇的画风的迥异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流派则体现出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的共性。在近代文艺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流派主要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下面笔者谈一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特色。

19世纪(1830―19)的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这个世纪是情感宣泄、多愁善感的世纪;是和声极度多样发展的世纪,是曲式结构大胆创新的世纪;也是音乐大师层出不穷、钢琴音乐发展到巅峰的世纪。

在19世纪初,钢琴的使用已很普遍,它的音响比以往的大键琴更有效果,尤其是踏板装置的增加,又为钢琴增加了一项新魅力,它使和声美妙地混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色彩感,更能表达出浪漫的气氛。钢琴不仅仅成为一件独奏乐器,还进入室内乐的范围,从而吸引无数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它们使钢琴尽可能地表现以柔情的情绪到宏大的篇幅,使钢琴的技巧和表现都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此时作曲家兼演奏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形成了明显的演奏风格。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是相对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是个人主义,尚情感、重主观、尚新奇、重民族情。在这种观念下,浪漫主义的音乐在形式和技巧上虽承自古典乐派,但内容上都大有差异,古典乐派的音乐是超民族的、超个别性,着重在抽象的观念,只求表现“美的`理想”,而较少宣泄人类产生的感情,浪漫乐派的音乐则是自由奔放,形式上无拘无束,喜用抒情和描写,民族民间因素大大增加,标题性也很强,与大自然密切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性。

一、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风格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有贝多芬(晚年)、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等。

贝多芬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位伟大的巨人一脚跨在古典主义,一脚跨在浪漫主义,他是沟通两个时代的桥梁。他的作品106第三乐章第二主部已经预示肖邦夜曲风格的先声,他的作品111第二乐章的第三变奏也隐现了“爵士”节奏的特征。

舒伯特则是纯粹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第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渗透的发自肺腑的抒情性格,直接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风格特点。舒伯特的钢琴作曲如《音乐瞬间》《即兴曲》等具有与大型作品(如奏鸣曲)同等重要的价值,这种单乐章的中小型曲体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十分普遍的音乐曲式结构。

如果说从舒伯特的音乐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他内省性的自我对话,那么从肖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曲家内心与别人的对话,肖邦的钢琴音乐仍是最纯粹的键盘思考后的产物。他的音乐只有在钢琴上才能发出他想要的声音。肖邦对钢琴音乐的贡献,一是他对这种乐器的性能从各种角度去重新观察;二是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探索钢琴音乐的新的可能性,如双手节奏的复杂组合、大胆的不谐音响,以及巧妙的转调引出的色彩变化等等。

舒曼是另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风格作曲家,他那具有非常创造性的钢琴作品为钢琴文献增添了宝贵财富,其最杰出的贡献是性格化的套曲或小曲,如《童年情景》《蝴蝶》等,他使用了快速和声节奏、不寻常的踏板效果、切分及交叉节奏、变化多端的伴奏音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性技法,对其浪漫主义作曲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斯特不但创造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推动了奏鸣曲式之后音乐形态的发展,还创造了具有鲜明匈牙利民族气质的大量作品,他的钢琴音乐与肖邦、舒曼一起达到了超群绝伦的高峰。可以说,他在另一方面使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而肖邦是在色彩的表现上为钢琴增添了许多音的音质。他尽可能地把一切先进的因素引入钢琴音乐中,使钢琴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他晚年的音乐语汇,事实上开创了通向诸如印象主义、十二音体乐系等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音乐之路。

19世纪下半叶,钢琴技艺发展仍遵循着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道路,在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上没有太大变革,但各种民族主义因素的增长成为该阶段另一段特征。勃拉姆斯就是一位杰出代表,他的钢琴作品仍能够以特有的内在深沉的情感力量打动听众的心灵。他的钢琴织体一般比较乐队化,不同于肖邦充满诗意的浪漫情调和李斯特光辉灿烂的弦技性格,往往是充满勃拉姆斯式的深厚宽大的和弦。

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

19世纪钢琴作为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王者”,在它诞生100年后,达到技巧和艺术的最鼎盛时期。

1.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技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音乐具有绚丽、艰深的技巧

这个时期的钢琴制造业获得了质的飞跃,钢琴音乐域扩大到七个半八度,使钢琴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从此,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同时,钢琴领域涌现出一批超级炫技大师,音乐会性的“练习曲”也代替了纯技术性练习曲,钢琴演奏技术包括八度的大量运用,连续饱满的大和弦,开放排列的各种琶音,音阶、半音阶以及各种音型组合方式的华彩经过句,各类组合双音,托卡塔式的双手交叉,远距离跳跃,尖锐短促的快速跳音,闪电般的刮奏,雷鸣般的震音,快速的各种重复等等。眼花缭乱、辉煌壮丽的钢琴技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

2.表达、传递、流露、强化个人的情感成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本质

浪漫主义音乐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风格,形式上无拘无束,情感自由奔放,强调浓厚的个人思想情感,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显著特点。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越来越多,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和解脱。浪漫主义时代成为一个彰显个性、情感膨胀的时期。

3.标题性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重要倾向与特征

浪漫主义作曲家多半聚集在包括画家、诗人、文学家在内的艺术沙龙圈子内,他们彼此影响激发灵感,促使音乐走向直观、诗化,呈现出文学化倾向,用各种文学标题来揭示和启发音乐内涵。同时,不同民族的作曲家追求着各自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情趣,体现出雄浑的民族精神和个性特征。

4.浪漫主义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音乐形象鲜明,旋律自由舒展,富于歌唱。和声极为丰富,织体稠密多变,节奏组合别致。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幅度很大,甚至达到了夸张、极端的地步。为了表达更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这个时期的声音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这个时期的钢琴在机构的灵敏程度上为各种音量和音色的变化与对比提供了可能。

5.发掘钢琴音响和音色的变化

演奏浪漫主义音乐最复杂而又最微妙的特征就是对弹性节拍的运用和表现了,这是演奏者音乐感觉和音乐修养的体现,也是音乐节奏律动的脉搏、呼吸、张弛与松紧的鲜活运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更多的是靠演奏者良好的乐感与灵敏的悟性。浪漫主义音乐的踏板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根据和声、旋律、色彩、节奏等多种要素,可以使用延音踏板(包括长踏板、浅踏板、模糊踏板等)、音前踏板、强音踏板、弱踏板和持续音踏板等,极大地发掘了钢琴这件乐器音响、音色变化的可能性。

6.开启“琴人合一”的演奏新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技术发展到极其辉煌的程度,力度也向两极大大扩张,歌唱性乐句音色浑厚,气息绵长,从指尖到全身所有部位的力量无所不用其极。钢琴指触的部位、方向、速度、深度有着丰富多变的组合可能,摸、抓、推、击、揉、摁、勾拨等等,开启了指、腕、肘、臀乃至全身的“琴人合一”的演奏新理念。

总之,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时期是音乐大师层出不穷的时期,他们使钢琴的技巧和表现都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在自由奔放的形式上无拘无束,喜用抒情,描写民族民间因素大大增加,标题性也很强,与大自然密切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性。其创作思想和技法对后来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对今后的钢琴教学,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出版组.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

[2]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3.

篇2: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通过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贝多芬的情感历程阐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1】

摘 要: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风格;古典主义时期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社会因素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创作富有鲜明个性及时代特征。

一、早期创作特征(1792―18)

贝多芬179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波恩,在这里,他师从聂费,也是这一时期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大的人。

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思想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形成。

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生科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

他的创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气势。

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期创作特征(1803―18)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

197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他与被压迫的人民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是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所讴歌的“伟大的人”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和力量的呐喊,标题为《英雄》。

作品中所蕴含的力量和热情,如同他那强烈的个人奋斗意识一样,其震撼力像法国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那样猛烈而动荡。

这样的风格也是种贯穿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中,他也是第一个把时代与社会背景用音符记录在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

《第三交响曲》(Op.55,1803―1804)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

大量的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还有为戏剧、歌剧或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科里奥兰》、《埃格蒙特》、《莱奥诺拉》及《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等,这时期贝多芬以大量的创作显示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和艺术魅力,他在这个时期多获得的声望极高,已经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和他的个人情感经历也分不开,从爱情的失意到以外的收获,他的创作《科里奥兰》、《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六(田园)交响曲》充分体现了他这时期的感情经历。

《田园》是贝多芬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对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兴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晚期创作特征(1815―1827年)

18拿破仑彻底失败,欧洲封建王朝开始复辟,维也纳成为欧洲封建复辟市里的政治中心,贝多芬所追求的平等自由思想和他所向往的共和主义现实都化为了泡影,他的创作陷入了低潮,其作品风格和内涵也发生了转变。

这个阶段他埋头于搜集整理民歌并写作歌曲,民歌涉及到欧洲的许多民族,贝多芬沉浸于自己的遐想与思考之中,对他来说,音乐此时与内在自我的联系要比与外在客观的描述更为紧密,贝多芬为浪漫主义的后辈揭示出音乐艺术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和潜力。

1824年首演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与同期的《庄严弥撒》,成了他人生目标与宗教信念的最后总结,证明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与维亚纳。

四、总结

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代表进步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并被大众所接受。

贝多芬的创作虽然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体风格、严谨细致的结构比例与合乎逻辑的矛盾统一,但“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

他的音乐象征着力量、意志和气势,也充满了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精神,这成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主潮的启蒙精神。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载入史册。

他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高尚、向上、前进的思想。

为世界音乐的宝库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2】

摘 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起伏跌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阅历的改变其作品风格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其著作后,将其生平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通过对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对比,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活阅历,创作环境等因素,通过赏析其代表作品,对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贝多芬 时期 创作风格 生活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1早期阶段(1770-1802年)

1.1作品赏析

贝多芬的第五首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作于18,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小提琴奏鸣曲。

标题“春天”是出版商加上去的。

在贝多芬全部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春天”以其清新浪漫的风格成为十首中最女性化的,也是最著名、最易于人们接受的一首。

正如其标题所示,它热情、质朴、豁达,充满着幸福和希望。

篇3: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

迎着耻辱和嘲讽,莎士比亚

跃出,头带风暴,冲破云层,

幽晦的诗人写了一部作品,那

样艰涩,那样壮丽、恢宏,

光彩夺目,满是深渊,眩晕,

光焰射向山顶,

在未闻的幽境,那么阴沉、丰富,

三百年来,思想家迷蒙,

凝视他,惊愕,那是一切的归宿,

那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座山峰。

篇4: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

这正是黄昏的时分。

我坐在门楼下,观赏

这白昼的余辉照临

工作的最后的时光。

在沿着夜色的田野,

我凝望着一个衣衫

褴褛的老人,一把把

将未来的收获播散。

他那高大的黑身影

统治着深沉的.耕地。

你感到他多么相信

光阴的有益的飞逝。

他独在大野上来去,

将种子望远处抛掷,

张开手,又重复开始,

我呢,幽暗的旁观者。

沉思着,当杂着蜚声,

黑夜展开它的影子,

仿佛扩大到了群星

那播种者庄严的姿势。

篇5: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

携带着他的披着兽皮的儿孙,

苍颜乱发在狂风暴雨里奔行,

该隐从上帝耶和华前面奔逃,

当黑夜来时,这哀愁的人来到

山麓边,在那一片浩漫的平芜

他疲乏的妻和喘息的儿孙说:

“我们现在且躺在地上去入梦。”

唯有该隐不睡,在山边想重重。

猛然间抬头,在凄戚的长天底,

他看见只眼睛,张大在幽暗里,

这眼睛在黑暗中深深地看他。

“太近了”,他震颤着说了这句话。

推醒入睡的儿孙,疲倦的女人,

他又凄切地重在大地上奔行。

他走了三十夜,他走了三十天,

他奔走着,战栗着,苍白又无言,

偷偷摸摸,没有回顾,没有留停,

没有休息,又没有睡眠,他行近

那从亚述始有的国土的海滨,

“停下吧,”他说,“这个地方可安身

留在此地。我们到了大地尽头。”

但他一坐下,就在凄戚的天陬,

看见眼睛在原处,在天涯深处。

他就跳了起来,他惊战个不住,

“藏过我!”他喊着,于是他的儿孙

掩住唇,看那愁苦的祖先颤震。

该隐吩咐雅八——那在毡幕下面,

广漠间,生活着的人们的祖先,

说道:“把那天幕在这一面舒张。”

他就张开了这片飘摇的围墙,

当他用沉重的铅垂把它压住,

“你不看见了吗?”棕发的洗拉说,

(他的子孙的媳妇,柔美若黎明。)

该隐回答说:“我还看见这眼睛!”

犹八——那个飘游巡逡在村落间

吹号角敲大鼓的人们的祖先,

高声喊道:“让我来造一重栅栏。”

他造了铜墙,将该隐放在后边。

该隐说:“这个眼睛老是看着我!”

海诺克说:“造个环堡,坚固嵯峨,

使得随便什么人都不敢近来,

让我们来造一座高城和坚寨;

让我们造一座高城,将它紧掩。”

于是土八该隐,铁匠们的祖先

就筑了一座崔巍非凡的城池,

他的弟兄,在平原,当他工作时

驱逐那约椰士和赛特的儿孙;

他们又去挖了过路人的眼睛,

而晚间,他们飞箭射明星灿烂,

岩石代替了天幕飘动的城垣。

他们用铁锁链把大石块连并,

于是这座城便像是座地狱城,

城楼影子造成了四乡的夜幕,

他们将城垣造得有山的厚度,

城门上铭刻看,禁止上帝进来。

当他们终于建筑完了这城砦,

将该隐在中央石护楼中供奉。

他便在里面愁苦。“啊,我的公公!

看不见眼睛吗?”洗拉战栗着说,

该隐却回答道:“不,它老是在看。”

于是他又说:“我愿意住在地底,

像一个孤独的人住在他墓里,

没有东西见我,我也不见东西。”

他们掘了个坑,该隐说:“合我意!”

然后独自走到这幽暗的土茔,

当他在幽暗里刚在椅上坐稳,

他们在他头上铺上泥土层层,

眼睛已进了坟墓,注视着该隐。

篇6: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一、音乐风格的对比

音乐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时代思潮风气的混合产物。从音乐史上看,处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

1、音乐创作。奏鸣曲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海顿一共写了62首奏鸣曲,每首奏鸣曲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但他的作品里包含了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海顿乐观坦然的性格使他的音乐洋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这些作品都十分的精巧、典雅、纯净,在欢乐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愁。两相比较,海顿比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做了更多的尝试,莫扎特的奏鸣曲大都是三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快板的快速开头,接着是以歌曲形式或回旋曲式的慢乐章,最后是回旋曲或奏鸣曲的终止乐章。海顿在很多的作品中也遵循这一模式,但他创作了九首两乐章和两首四乐章的奏鸣曲。

1772年以后,海顿和莫扎特开始交流创作思想,莫扎特从海顿那里学到主题的发展和转调的独创手法,海顿则看到莫扎特是如何强调第二主题,并使之以第一主题形成对比。海顿的发展部分原来只是调性有灵活变化的较短段落,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他扩展了他的展开部,因而为呈式部的主体材料提供了发展和处理的可能,但海顿的再现部比莫扎特有更多的变化。

2、风格特征。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风格必然渗透着时代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从听觉上说,海顿的奏鸣曲初听时不像莫扎特奏鸣曲那样迷人,海顿不是很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致力于纯正的表情,其作品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很强的幽默感。海顿的奏鸣曲继承了巴洛克的遗风,表现出特有的中庸平和之美。在他的作品中,听不倒复杂的.对位式织体,也没有倾诉般的个人情怀的流露,而是处处荡漾着富有朝气、淳朴快乐的生命情绪。

与之相比较,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粹的,是潇洒自如的,他的音乐很容易表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化的能力;同时,又保持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倾注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的渴望。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主题形象生动,富有歌唱性旋律,多是生活风俗性的。他的快板乐章极其明亮、灵巧、典雅,表现出阳光般的明朗和乐观的情绪,表现出富有变化的独特魅力。

3、曲式结构。海顿发展了前古典主义时期流传下来的奏鸣曲式,对其进行了精细的加工并形成了成熟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维也纳古典主义在音乐结构思维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奏鸣曲式一方面是大三段体,理式部B}开部(再现部;另一方面又是两个相对立的主题之间矛盾、对比、冲突和统一的集中表现,反映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在海顿的奏鸣曲中,主题形象比较单一,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也不甚尖锐。主部、连接部、副部篇幅都不太长,结尾一般也比较小,仅仅是整个奏鸣曲式的补充,而莫扎特奏鸣曲中主题形象更丰富一些,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也清楚一些,但主体、连接部、副部的篇幅仍不会太长。同时海顿和莫扎特音乐中那无与伦比的结构感和对复调因素的特殊处理,以及丰富的想像和独特的创意,使他们的音乐区别与同时代的人,成为了古典主义的精髓。

二、演奏特点的对比

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具有能演奏出符合这一时期、这一流派的音乐风格的演奏特点,那么演奏两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时,必须对演奏技术、训练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细致地掌握和理解演奏中的音乐性质和技术方面的运用特点,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海顿和莫扎特奏鸣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1、速度与力度。钢琴奏鸣曲演奏中正确的速度是极其重要的,任意的变换速度都有损音乐的风格。海顿和莫扎特从未在他们的奏鸣曲中标上速度记号,从整体上看,演奏维也纳古典主义作品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均匀的速度,不能忽快忽慢,不要渐强时快,渐弱时慢,充分保持统一的速度。从细节范围看,可运用渐强、渐慢、延长、自由等等节奏装饰手段。节奏即要稳定均匀,又要富有弹性。从钢琴演奏来说,声音影响音乐的表现,也影响速度的感觉。海顿和莫扎特的力度记号一般只在之间的范围内,但我们知道维也纳时期的键盘作品都是为古钢琴而写的,因此,最大的音量只相当与mf最小的音量相当于ppU那么要求我们在演奏时,力度的对比应以乐句为基础,力度的特征应表现在句与句之间的细致程度上。

2、触键与音色。优美而富有变化的音色是所有演奏者追求的重要目标,音色证明了演奏者千变万化的触键所获得的无穷的音乐魅力。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的钢琴很难弹奏出维也纳时期古钢琴和羽键琴的那种明亮、清脆的声音。在弹奏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时,要将手上的动作与古钢琴、羽键琴的声音相结合来表达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和高贵的气质。海顿的音乐充满了蓬勃朝气,富有幽默感。演奏时,要用晶亮透明的音色、均匀清晰的音律、生动活跃的节奏、流畅悠扬的气息、圆润优美的歌唱性来表现海顿特有的风格。}3}153要做到这些,在弹奏时手臂要多放松,要多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指尖要感觉敏锐,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要均匀、有穿透力,声音要像一粒粒珠子穿在线上,演奏如歌的音乐时,手、臂、肩都要放松,丝毫都不能紧张。

与之相比较,莫扎特的奏鸣曲十分注重声音的灵巧与华丽,因此手的触键要求对能否获得良好的、真正的、纯粹的音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当连奏时,手指必须靠紧琴键,应有组织、有控制地下键,手指要贴着键盘移动,使连音演奏达到高层次;音色要明亮而圆润时,要求手臂用松而不懈的力量,使指尖发音敏捷,控制好自己的肌肉感觉;音阶的经过要求干净、流畅、准确,触键要快,手指与键盘保持紧密联系,指尖要敏感,动作越小越好;重音在呼吸时,不要直着下去,要特别注意乐句的呼吸,手腕尽量放平,可以左右移动,不能高低起伏太多;弹轻和弦时要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不漏音,有和声感,要认真地探索指触的垂直与水平的细腻对比。

三、结语

海顿和莫扎特因为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作曲家,他们在音乐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人生价值观上的不同,使得他们在音乐的风格、曲式结构和声音的演绎等方面又各有特点,只有清楚地认知他们的同与不同,才能更好地演绎好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

篇7:巴洛克音乐风格论文

[摘 要] 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研究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对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作品,此曲无论在音乐主题发展、节奏旋律力度等方面对研究巴洛克音乐风格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对巴洛克时期一部代表性音乐作品多方面的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并且在最后还特别提到培养人们欣赏巴洛克音乐的方法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巴洛克音乐风格 《a小调协奏曲 》第一乐章 延续与发展

巴洛克音乐充满了活力,宏伟壮丽,表现了17至18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勇于探索知识,勇于塑造新世界的精神。

巴洛克艺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西方史学家称这个时代的艺术是“先知的号角”,巴洛克音乐则是这个号角最直接的声音了。

维瓦尔第所处的时代属巴洛克晚期,这个时期器乐表现形式发展迅速,上升到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时,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尤为迅猛,协奏曲的演奏定型很大程度上完成在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上。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是维瓦尔第数百部小提琴协奏曲中极少的而现在仍在演奏的曲目之一,这首协奏曲完全可以视为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代表,巴洛克音乐的一切特点它都具备。

一、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概况

(一)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产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16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

于是,巴洛克风格应运而生。

(二)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特点

1.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节奏主要分为自由节奏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节奏。

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2.巴洛克音乐采用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巴洛克时期的曲式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

3.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情绪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形成对比。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力度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二、解析《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一)作曲家简介

维瓦尔第昵称红发神父,是一位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维瓦尔第的作品不胜枚举,现存有近500部协奏曲、90首独奏和三重奏鸣曲、49部歌剧及许多康塔塔、经文歌和清唱剧等,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体裁。

作为卓越的小提琴家,他发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高把位、快速音阶、持续的琶音、双音、拨奏等),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手段(加弱音器、弓法的变化)。

(二)此曲的历史文化内涵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

巴洛克时期经历了欧洲史上动荡的一个半世纪,这个时期差不多从16歌剧的诞生到1750年巴赫的逝世结束。

这是一个变革和冒险的时代:对新大陆的征服激起了各种想象,并为旧大陆开辟了新的财源;中产阶级在与贵族的斗争中积蓄了财富和权利;帝国为争霸世界而战争;令人震惊的贫困和挥霍无度的奢华,高贵的理想和野蛮的压迫形成了对立矛盾。

诸如此类的矛盾使得巴洛克艺术宏伟壮观。

这种艺术在造型和观念上都是大胆的,它雄伟,富于装饰性,充满了活力。

巴洛克时期的欧洲,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以外,大部分国家(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和地区还处在黑暗、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

苦难往往滋生宗教。

为了争夺传教阵地,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对抗一直延续到17世纪。

18世纪中叶,启蒙主义者举起理性的旗帜,用科学知识向宗教神学宣战。

自中世纪以来,宗教艺术一直占统治地位。

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世俗艺术才得以发展。

巴洛克艺术家不仅受雇于教堂、宫廷,也乐于为有钱的人效劳。

他们的作品不仅宣扬宗教的神圣,歌颂王朝的之尊,也描绘世俗生活的快捷,抒发人性之美;既宏伟辉煌,充满神秘气息,又精巧细腻,抒发内心情感。

新教的文化植根于圣经,更加突出人的.地位,这无疑使巴洛克艺术增添了人文精神和浪漫气息;反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狂热的情绪,又促使艺术创作的手法更为夸张,作品更具有动势和戏剧性;启蒙思想崇尚自然,追求生活中的惬意与心灵的解放,因此许多艺术家都喜欢以自然为题,作品情景交融,装饰性较强。

(三)此曲对研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代表性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作品,采用小调式取代原来的“教会调式”。

此曲在音乐主题的重复发展、连续不断的旋律、阶梯式力度等方面把巴洛克音乐追求的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1.调式调性

此曲是一首a小调协奏曲,旋律优美,在情绪的层层变化中透出小调的柔和。

2.单一的音乐情绪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弱起小节。

从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音乐主题(如谱例1),独具特色的节奏和旋律不禁让人产生紧张、辉煌的情绪;在乐曲的中间,紧张、辉煌的音乐主题再次出现(如谱例2),再一次达到乐曲最初兴奋紧张的感觉,以此引起听众的注意,抓住听众的心理,从而推动乐曲的继续发展;乐曲最后,相同的音乐主题又一次出现(如谱例3),让听众在回味和幸福中结束乐曲. 正是因为主题的重复出现,听众才得以感觉自己参与乐曲的始终,兴奋紧张的情绪一直伴随着自己,为此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作曲家也达到影响了听众,指引听众积极生活的目的。

这正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显著特点。

3.规整的音乐节奏

谱例4: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从乐曲一开始,音乐主题就伴随着典型节奏而出现。

全曲是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来发展的,其中以连续的前八分音符后八分音符和连续的前八后十六音符的同时出现组成的音乐主题为主要推动力;中间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四连音(如谱例4)又推动了乐曲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听众也因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情绪达到一个个的小巅峰,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4.连续的旋律

谱例5:

谱例6:

音乐上连续扩展的原则是构成巴洛克音乐风格的要素之一。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利用主题的重复出现,一次次地调动听众的紧张情绪,在吸引听众中发展此曲;全曲不仅利用极具特色的前八后十六动力型节奏,还采用均匀的四连音节奏型,在动与静中发展此曲;在弓法上大部分采用分弓,增强了气势,连续的小连弓又增添了旋律的对比性,更好地丰富了乐曲。

5.阶梯式力度

巴洛克音乐强调音乐的起伏变化。

巴洛克音乐在进行时采用一个相当稳定的音量,一个始终响亮的乐段后面跟上一段始终低柔的乐段,以此造成明暗对比的效果。

这种从一个响度到另一个响度的转换叫阶梯式力度。

巴洛克作曲家则把弱音乐段与强音乐段的对比,也就是声音响度的两个阶梯的对比当做主要的表现手法,每一个乐段形成一个固定的色彩区域,用以衬托另一个乐段。

根据这种观念形成了音乐结构,赋予巴洛克音乐一种极为朴素的性质。

巴洛克作曲家所使用的表情记号要比后来的作曲家所使用的少得多,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只是偶尔标注一个强奏或弱奏记号,而让演奏者去补充其他任何可能必要的记号。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无处不显现出这种阶梯式力度的发展(谱例4和六种就可以充分地显现出),使乐曲在动静中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从全曲的谱面上可以看出此曲几乎没有音乐术语的标记,这一点正印证了在巴洛克时期人们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

三、如何推动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延续与发展

理想的学习状态最关键的是学习者要先深呼吸,然后再听巴洛克音乐,这种特别的音乐,其特定的每分钟50―70拍的节拍能帮助学习者身心放松。

科学家们发现巴洛克音乐能使人的身体和头脑和谐一致,特别是它能打开通往各超级记忆的情绪通道即大脑的边缘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仅主管我们的情感,而且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联结。

巴洛克音乐的关键作用是使人们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音乐可以使新的信息进入人们非凡的记忆系统中。

科学家声称这种音乐记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5%的时间中完成60%的学习任务。

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经常欣赏一些古典音乐,可扩大人们的音乐眼界,有助于养成开朗的性格,心情放松。

欣赏方式有:1.为欣赏巴洛克音乐打下基础,所以平时更要注意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成人要多看一些古典音乐会的图片,听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声音,可以去买专门的磁带或光盘,如果有机会可以现场欣赏巴洛克音乐专场音乐会。

2.欣赏古典音乐,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欣赏之前,我们可以把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地查阅。

作为家长可以将故事结合图片讲给孩子听,帮助孩子欣赏音乐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能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

3.作为孩子可以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孩子在欣赏巴洛克音乐时,常常出现各种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这是孩子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加深感受。

4.乐海正像书海,都让求知者望洋兴叹。

若要在有限的时光里享受真正古典音乐作品,漫无选择是不明智的。

家长在选择音乐时可以先从巴洛克名曲入手,建议从维瓦尔第的器乐作品开始,例如《四季》《海上风暴》《愉悦》《狩猎》及《a小调协奏曲》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增加欣赏古典音乐的次数。

相信不久巴洛克音乐爱好者会频频出现。

另外教师教授音乐也是促进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教授巴洛克音乐时要积极地引导、启发学生,用自身去更好地影响学生,培养更多的巴洛克音乐爱好者。

当前,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精神文化需求将越来越高,进而拉近了与西方古典高雅艺术的距离。

然而,小提琴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乐器,它终将以完美的音色、丰富细腻的感情征服每一个音乐爱好者。

近来,随着国内音乐家对西方音乐的深入研究,巴洛克音乐辉煌、理性的音乐形象在众人脑海中将越来越清晰。

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其他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也将进入人们的生活,伴随并影响着人们。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维忠.我的音乐手册[M].长沙:湖南音乐出版社,.

[2] 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技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3] 约翰・斯坦利.古典音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4] 约翰夫・马克利.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6][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译.西方音乐史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

[7] 保罗・贝克,房龙.音乐简史[M].中国友谊出版社,.

篇8: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论文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论文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论文【1】

摘 要:巴洛克时期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为后来的钢琴音乐风格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阐释了巴洛克的概念,通过对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音乐风格,音乐体裁和音乐奏法上来论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巴洛克 音乐特征

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发展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音乐是指在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的音乐,是通向古典音乐的桥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地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一复杂迂回的曲线形状,夸张地纹样形式和华丽的造型去表现动感和情调。

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规则比作浑圆的珍珠,那巴洛克的美学规则就是形态不规则的珍珠,这也是为什么用巴洛克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一时期,。

它反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庄严、四平八稳、统一协调的艺术风格,崇尚奇特精雕细镂的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推进了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历程。

器乐曲和声乐曲同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古钢琴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为钢琴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时期,贵族掌权,乐师都为宫廷、教堂服务,他们所创作出的绝大部分的作品是为了取悦上流社会。

而宫廷音乐在这段时期占最主要地位,为了显示宫廷的富丽堂皇、贵族的奢华,宫廷乐师创作出的音乐都有着精致细腻和华丽的风格。

这一时期崇尚的美学观点是“情感论”,即音乐的目的在于直接引起听众或观众特定的情感,所以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使用各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方式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状态。

例如自然 音阶、大调式、简单的织体引起欢快的、向上的感情,而半音音阶、小调式、复杂的织体带来忧郁的、深沉的感情;大音程使人欢快,小音程使人忧伤;刺耳的和声配上急促的旋律可能引起愤怒,把几个高度独立的旋律作对位化的结合时使人固执。

而由于更多对音乐的需要和更多对情感的需求的出现,已有的音乐体裁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音乐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曲式体裁,比如陆续出现了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奏鸣曲、协奏曲、组曲和赋格等重要体裁。

其中很多体裁在之后的时期不断地发展、演变,成为了经典的、成熟的.体裁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而在作曲手法上,由于古钢琴的发展和改进,作曲家更加可以不断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所需的情感,如在旋律中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

作曲家们也开始使用节奏、旋律、调式、音色的变化和对比来引导听众们的感情。

这时乐谱中开始引入速度、力度的标记,但划分并不精细,而且同一速度一般贯穿一个乐章的始终。

这段时期复调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开始逐渐发展,但宗教音乐在西洋音乐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奏法方面,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总体说来,速度中庸,音乐平衡、庄严。

由于古钢琴音量非常小,钢片拨弦有局限性,所以力度上没有很大的变换,只是采用音区式力度和阶梯式力度,不能做渐强、渐弱起伏的变化。

和声上以复调音乐为主,产生了对位法,即在大小调式的基础上吧不同的旋律线条按一定原则组织起来,不仅要求横向线条独立,同时还要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

复调音乐史多层面、多线条、多重性的复杂思维,在声音上重视每个音的触键,不但每个音符要有良好的音质,同时还要注意每个线条的歌唱性。

奏法上也非常讲究。

当时古钢琴演奏强调表现力时靠奏法和装饰音,通常有两种奏法,即连奏和断奏。

在奏法上基本有两种基本原则1、音阶性-级进的音弹成连奏,三多以上的音处理成断奏2、八分音符弹成断奏,十六分音符弹成连奏。

装饰音是为了使旋律更美,更富趣味性,同时也是为了弥补当时古钢琴的局限性而大量出现的一种记法。

在演奏上有很大争议,如颤音是从这个音的上方音开始的,装饰音必须在拍子上开始。

古钢琴没有踏板,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等人的作品时可以尝试用一点踏板,以模仿古钢琴的音响,但一定要慎用,不要将踏板踩得太深,也不要将踏板踩得时间过长,以保持复调各声部的清晰。

在弹奏方法上,强调手指的单独弹奏,保持固定的手型与平静的手腕,后来转变为一种轻而浅的触键方法。

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古钢琴作曲家有法国的库普兰,拉莫,意大利的斯卡拉蒂,德国的巴赫,亨德尔。

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巴赫,他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顶峰。

巴赫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裕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结合和吸收了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把巴洛克的音乐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巴赫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十二平均律运用到创作中,大大推动了键盘音乐的发展。

巴赫的作品不仅数量上浩如烟海,而且质量也很高,既有十分简洁而极有个性的主题,又有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表现,以及异常完美地音乐技巧。

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及《赋格的艺术》等。

巴赫成为了巴洛克音乐的一个辉煌的终点,也为后来西方音乐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巴赫被世人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参考文献:

[1]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刘湘,科技信息

[2]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钢琴演奏风格比较》——吴英莲,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巴洛克时期钢琴艺术风格的特色【2】

摘要: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的萌芽时期,乃至近代音乐文明的催生时期,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风格特色可圈可点,值得细细品味。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 钢琴艺术 风格特色

巴洛克时期是从公元1600年到公元1750年的150年时间,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代表着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源于西班牙语,译为汉语的意思是“变形的珍珠”,代表了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意思和别开生面的意味。

巴洛克时期正值西欧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虽然在这一时期已经摇摇欲坠,但当时的封建君主影响力还残留,皇权的威严还有市场,所以,此时的音乐艺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因而,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尽管从艺术风格的特点上有了恢弘大气、神圣庄严的重大变革,但在内容上,尚未脱离以皇室生活,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为题材。

?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在欧洲发展迅猛,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科学定理的发现使人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宇宙的秩序之美和均衡之美。

所以反应宇宙的秩序和均衡之美成为当时艺术家争相追捧的创作潮流。

同时,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又引领人们崇尚理性,追求严谨和秩序,这一切又造成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宗教神学和皇权的外衣下,表达着艺术家对个人享乐和精神满足的诉求。

一、节奏严谨平稳、律动周而复始

启蒙运动带来的理性之风影响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钢琴艺术创作同样受到了影响,理性信仰至上的思潮带给钢琴艺术创作以突出的结构严谨规整的艺术风格。

其中,巴赫的作品最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的主基调从始至终都保持在一个基本的节奏之上,仿佛一直在叙述和沉思着什么,不再具有浪漫派的自由奔放、速度时快时慢的节奏特点。

但是,作为钢琴艺术又决不能总是处于同一风格的基调上,那样,艺术的魅力将无从实现。

篇9:浅谈法国浪漫主义诗歌论文

浅谈法国浪漫主义诗歌论文

在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中看,浪漫主义文学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颠覆了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非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著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200多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1876年)。她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篇10: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欧洲女性钢琴家的介绍论文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欧洲女性钢琴家的介绍论文

【摘要】浪漫主义把器乐音乐带到了出众的地位,钢琴是最能表达浪漫主义理念的乐器。作为钢琴家,女性音乐家的表演艺术和教学都对后辈的钢琴家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本文旨在探索为整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欧洲女性音乐家们。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欧洲;女性钢琴演奏家

到了1830年,钢琴已经演化到比之前的任何键盘乐器都宽广的音域、更加响亮的声音、更加有力度的表现力、并且它能表达更加细腻的感情。几乎所有为钢琴而作曲的作曲家同时也都是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她们是:

1、Maria(Wolowska)Szymanowska(1789-1831)是第一位在欧洲赢得声誉的波兰钢琴家。尽管她的双亲没有一位是音乐家,但是儿时,她却受到了当时华沙最好的音乐教育。在1810年开始的时候,她游历了整个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她在1810年结婚,但是她的丈夫对她的事业并不是很感兴趣,她在18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Szymanowska通过音乐会演奏、作曲和教学支撑着自己和整个家。在1828年,她定居在了圣彼得堡,她在那得到了一个为沙皇皇后专职演奏的宫廷钢琴家的官方职位。她在那个城市霍乱流行的时候去世。Szymanowska出版的钢琴作品包括夜曲、华尔兹舞曲和练习曲。她是第一位运用波兰舞曲形式,如玛祖卡和波洛涅兹舞曲创作音乐会作品的作曲家之一。

2、LouiseFarrenc(1804-1875)出生于巴黎,这个城市是她毕生音乐活动的中心。她跟随教母学习钢琴和和声并且私下跟AntonReicha学习理论。和Aristide一起,Farrenc夫妇合作编辑了钢琴音乐的历史文选《Tresordespianistes》,这本书使以前几百年的法国民间键盘音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是一个腼腆的、严肃的、而且本质上是非常保守的人。她的有创造性的工作影响了她的音乐活动:她用一种广泛变化的风格写练习曲用于教授音乐学院的学生。她还写回旋曲、钢琴变奏曲、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和其他古典风格的作品。

3、LeopoldineBlahetka(1811-1887)③是一位奥地利钢琴家和作曲家,出生于一个非常有知识的家庭。她的父亲是教数学和历史的,她的慈爱的祖父是维也纳作曲家AndreasTrag。在Leopoldine五岁的时候贝多芬听了她的演奏并且说服她的父母亲,她应该跟随JosephCzerny学习钢琴。她最后跟随FriedrichKalkbrenner和IgnazMoscheles学习钢琴,另外跟随SimonSechter学习作曲,SimonSechte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师,曾经教过舒伯特和其他杰出的维也纳音乐家。在1825-1827年间,Blahetka在德国巡回演出并且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受到了评论家的称赞。 Blahetka写声乐曲、小提琴和钢琴曲、为钢琴和管弦乐队作曲和钢琴独奏曲。她的歌剧,《DieRauberunddieSanger》,1830年出版于维也纳。在钢琴方面,她写了波罗涅兹舞曲,许多系列的变奏曲,还有流行歌剧的独唱曲改编的钢琴曲。她的“Souvenirsd’Angleterre”就是用“GodSavetheQueen”为基础而改变成辉煌并有钢琴家演奏风范的变奏曲。她的钢琴三重奏是令人愉快的作品,用欢快的波尔卡舞曲作结尾。她的作品保留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风格,开拓钢琴的歌唱性音色和键盘辉煌的上行音域拓展。Blahetka在1830年末从活跃的音乐会和作曲事业中退休,定居在比利时,并且转向教学。

4、FannyMendelssohnHensel的钢琴作品是为她自己的周日家庭音乐会而做的。她既受到了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她和她弟弟(门德尔松)共同接受的音乐指导的影响。她写练习曲、对位法、奏鸣曲、还有钢琴性格小品、包括她的LiederobneWrote(无词歌)。在Fanny死后,Felix选择了她生前最后一组LiederobneWorte出版给公众。Hensel在这些作品中的试验性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更伟大的音乐流派产生的最初努力”。④两部钢琴方面最大型的作品是c小调和G大调钢琴奏鸣曲,现存于世但是没有公开出版。

5、ClaraSchumann的键盘作品描绘了在19世纪前50年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在她的少女时代的作品是一些变化形式--那个时期的代表--这些作品引入了流行的曲调用来表现钢琴演奏家的表演能力。然而与此同时,年轻的钢琴演奏家正在写一些短小的有着新浪漫主义学院典型的抒情诗作品,这些人中有肖邦、门德尔松、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自己。在她结婚之后,她选择写一些更加传统的形式,这些是和她的丈夫对巴赫、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的学习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的结果。在这些年她写了一些浪漫曲和性格小品,一首钢琴奏鸣曲(直到1991年还未出版),前奏曲和赋格(OP.16),和罗伯特舒曼为主题的变奏曲,OP.20,一系列的和她年轻时期流行的变奏曲不同的正式作品(HAMW,pp.130-42)。

参考文献

[1]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02)

[2]李应华.妇女在音乐中[J].人民音乐..(02)

[3]钟昭英.关于女性优势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06)

[4]王丽莉.性别研究在音乐学中的现状及研究方法[J].艺术教育..(02)

[5]珍妮・鲍尔斯,金平.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6]王丽燕,孙英.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07)

[7]李应华.妇女在音乐中[J].人民音乐.2001.(02)

篇11:浅谈音乐电视画面与音乐风格论文

浅谈音乐电视画面与音乐风格论文

本文从MV的发展,简述MV中的视觉画面以及分析不同的音乐曲风和音乐情感,论述音乐电视的艺术价值。

MV(Music Video)诞生于1975年,由4个英国男孩组成的叫做“女王(QUEEN)”的摇滚乐队,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其中一首歌《波西米亚狂想曲》被制作成了电视音乐录像。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文化。在它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通过卫星转播如同海啸一般席卷全球每个拥有着电视的每一个角落,收视人群占到了全球的六分之一,而另一方面它对链接它的载体音响业和电视业带了相当可观的利润。音乐电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仅能升华音乐情感更加能让人记忆深刻,所以它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美洲、欧洲、亚洲的文化。

一、音乐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英国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国家,而第一只摇滚乐队也是这里诞生的。由四个男孩组成的叫做“女王(QUEEN)”的摇滚乐队,而这支乐队具备张力很大表演、夸张音乐曲风及吸引力,《歌剧院的一夜》是这支乐队1975年发行的第三张专辑,为了增加这张专辑的销量,其中的一首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被制作并拍摄成了MV,但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广告在电视上播出,严格意义来讲这是历史上出现了的第一部MV,它的播出,让音乐变相的成为了值钱的商品,使人们看到了其中商机。实际上,当今的中国人通常把英国人创造的music video称作MTV,其实是由于音乐电视频道在美国的影响力,为真正的MV做了巨大的广告宣传,最强而有力地推广并传播到了全世界。

二、音乐电视的视觉画面与音乐风格

音乐电视拍摄中的镜头运用以及画面创作较为多样,总的来说,其艺术风格可划分为片段和叙事两类。而这两类风格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大相径庭,对所需要的画面创作也是大不一样。情感、节奏组织镜头语言,虽然没有明确的叙事但通过零碎的画面结合歌词、歌曲情感也能体会其歌曲的中心思想。叙事类的MV作品在镜头语言上多采用连贯写实的画面,结合歌词的内容进行镜头的组织,具有明确的叙事顺序和逻辑关系来表达歌曲的中心思想。

音乐的风格各个国家各异,笔者认为主要分为欧美风格、日韩风格、和中国风三种。因为音乐形成的风格,也就造就了音乐电视的风格构成。欧美地区是MV的开山鼻祖所以他们对MV的运用是相对较为娴熟的,在娴熟的技巧和多元的文化下欧美MV一直是领先世界的。

欧美各国拍摄MV是非常讲究画面的,但是从观众眼中看到的画面又是很精简的,为什么说它讲究又精简呢,精简的意思是对镜头语言的运用简单,对画面的运用不去刻意遵循构图规则,观众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画面。欧美MV(Music Video)中什么色调都敢用,黑白的,黑的,白的,金的等等,各种华丽的镜头各种精美的画面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而强大的后期制作能力使镜头的组合色调的调整和高端的特技为欧美MV树立世界MV之首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日韩拍摄MV的风格大多采用片段类的拍摄手法,对画面的要求很干净走的是一种追求意境的风格,他们对气氛的要求是较为凝重和安静的.。

中国的MV,中国MV从形式上风格上来说有别于其他各国。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内地风格、和港台风格。内地的MV相对于港台地区来说起步较晚,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内地的MV风格相对较为保守,而港台地区的MV深受欧美和日本的影响较大。

三、音乐电视在情感的把握与节奏控制

通常在拍摄摇滚曲风的时候都会采用冷色调的画面风格,因为摇滚乐的主要情感是批判、宣泄以及狂躁,节奏也相对较快,那么在拍摄摇滚乐MV时,多采用大场面的全景以及摇臂和滑轨的使用,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让画面动起来,因而承托出音乐情感。民谣,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80年代校园民谣兴起,由于民谣音乐旋律简单温馨,歌词朗朗上口。因为拍摄时多采用暖色调的画面风格,画面设计多用片段类进行拍摄。其中特写与近景运用较为广泛,特写和近景较为突出被摄主体结合音乐就能放大其情感,达到情感深入人心的作用。流行摇滚,当前我们所听到音乐风格多数以流行摇滚为主,音乐情感较为广泛。所以在拍摄时一定要结合音乐本身的意思去构思。在画面设计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采用叙事的角度,色调的风格冷暖皆可。但要注意一点切记不能违背音乐节奏。中国风,中国风的歌曲主要才用五声调式的主旋律。在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而在题材上也大量运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进行歌词创作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四、结论

当然现在的人更加追求其商业价值而忽略了艺术水平,所以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烂片烂音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脱离出这种大环境做自己想做的 MV,这是一个另人纠结的问题。相信总有一天MV会脱下商业价值的外衣回归其朴素的面容,重新找重视内在意义和艺术水平的时候,而我更加相信在中国也会产生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MV风格不在是模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我国的MV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大空间发展,希望它会越来越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篇12:巴赫的性格与音乐风格论文

巴赫的性格与音乐风格论文

摘 要:巴赫一生的成就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宗教虔诚、音乐追求、血脉传承、神秘数字这一系列元素构成的“性格标签”造就了在古典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家巴赫,更铸造了一段永世不朽的伟大传奇。

关键词:宗教虔诚;音乐追求;血脉传承;神秘数字

一、巴赫的第一个性格标签:宗教虔诚者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签上,虔诚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个性格特点。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到马丁路德。他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始作俑者,新教的奠基人,主张信仰的唯一泉源是《圣经》,不需要教士来当中间人。他把《圣经》从希伯莱文和希腊文翻译成德文,使大多数日耳曼民众都能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圣经》。这样,教会的权利被削弱了,从而引发了新教与天主教在德国境内长达30年的战争。战争过后的德国中部、北部地区信奉新教,主要就是路德派新教,而南部地区仍信奉天主教。

爱森纳赫是巴赫的出生地,其境内耸立着巍峨的地标性建筑华特堡,马丁路德曾在这个城堡中将圣经译成德文。巴赫幼年进入的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也恰恰正是2前路德的母校。对少年巴赫而言,学习路德派教义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他7岁便开始学习圣经、诗篇、教义问答,特别是德文和拉丁文的福音书和使徒书。后来在奥尔德鲁夫老修道院,他又进一步学习了莱昂哈德胡特尔的《神学概论》。在随后几年中,他来到吕内堡的米歇尔学校,在那里数年的唱诗班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16、17世纪的宗教众赞歌曲目。可以说,巴赫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浸润在丰厚的宗教土壤中,系统的宗教学习,把巴赫培养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新教徒。

在他的一生中,虔诚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上,他认为音乐是神性的表达,而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过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悉数奉献给了世人。路德信仰中认为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人的天职,人们应在所处的地位上尽到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巴赫的一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来履行他作为音乐家的责任和义务的。无论是作为管风琴师、乐师还是后来的乐长,巴赫在每个职位上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不遗余力地奉献。

其次,他一生着力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而这点也是受到马丁路德的影响。马丁路德本人十分喜爱音乐,也懂得音乐,在宗教的改革上成功地利用音乐赢得了信徒。他曾创作出许多以简洁配乐而成的曲调,加入欲传达的语言,一般称为众赞歌,又名圣咏合唱。巴赫致力于这种曲调的经营,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比如在他有编号的1120首作品中,有多达450首(1/3以上)是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马丁路德的众赞歌集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他深深领会路德所说“音乐乃表达人类感情”的观点,将自己对上帝的热爱与忠诚,植入其广袤的音乐作品中。如17在魏玛完成的《管风琴小曲集》就是一部众赞歌前奏曲集,在它的扉页上,巴赫题词到:“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荣耀,为了对我的同胞进行教诲”。不仅如此,他还曾劝导他的学生“按照众赞歌的词”来演奏众赞歌前奏曲。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巴赫的创作意图不仅为了上帝,他还能把教义融入具体的作曲法中,尝试用众赞歌的主旋律陈述教义,而其他的对位声部负责“解释”释义,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教义的内容来正确演奏其作品。

路德教会的乐师,其主要职能是为礼拜天及神圣节日的礼拜提供新的音乐,所以巴赫大部分作品都是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弥撒曲。早在魏玛时期的清唱剧中,巴赫就结合了众赞歌的歌词和圣经中的词句。如在《来吧!异教徒的救星》一曲中,巴赫在宣叙调运用意大利歌剧中的“卡瓦塔”风格来表现救世主的到来,又在咏叹调中运用“西西里舞曲”来表达对基督的欢迎。在莱比锡的20多年里,巴赫共创作了265首清唱剧,算下来平均每个月要创作一首,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创作的第二套清唱剧开始,巴赫倾向于让每一首清唱剧都以众赞歌为基础,逐字逐句地把一首众赞歌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合唱乐章中。

《圣经》是巴赫精神世界的主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受难曲,其巅峰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特选于1729年耶稣受难日(4月15日)首演,充分表达了他对《圣经》虔诚的心态。《马太受难曲》选自《马太福音书》的章节,包括了引自圣经的段落,还附加有27首抒情诗,体裁相当庞大,此曲中巴赫运用了新教圣咏那首著名的《受难合唱》。曲调源自德国作曲家哈斯勒的一首世俗歌曲《我心烦意乱》,后来有人配上了新教赞美诗《衷心希望》的歌词。在全曲中,此曲共出现了5次,每次的歌词和调性及和声配置都不同,特别是最后出现的两次,高尚和肃穆的情绪感人至深,用贝多芬的话来概括就是:“它来自心灵,也能走进心灵。”巴赫认为这部作品十分重要,手稿抄写得公正而整洁,并用红笔写出那些直接引自圣经的话,英国作曲家、音乐史学家帕里认为《马太受难曲》是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其存在就是最佳的佐证。

二、巴赫的第二个性格标签:勤奋的音乐追求者

巴赫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音乐无尽的热爱,除了他幼年时期接受父亲和哥哥安排的音乐教育外,几乎一生中所获得的音乐技巧和才华都是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努力换来的。

巴赫小时候学习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但这却不能满足他幼小心灵对音乐的渴望,他常抽空跑到堂叔那里,在堂叔演奏管风琴时帮忙翻乐谱,拉出笨重管风琴的音栓。这些举动虽小,却已为他日后成为“管风琴之王”埋下伏笔。

等到巴赫稍大一点以后,他开始学习抄谱,用这种看似极其枯燥的学习方式来探知作曲家前辈们驾驭音乐的技巧,从中受益匪浅。当时,为了能抄写德国管风琴家约翰帕赫贝尔的乐谱,他花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甚至偷偷借着月光抄谱,可惜,最后竟被严厉的哥哥发现,无情地将乐谱毁掉。这件事使少年巴赫伤心不已,但经历的这点挫折和打击却远远不能浇灭巴赫心中求知的火种。后来,在吕内堡时期,他又抄写如迪厄帕、马尔尚、雷蒙和库普兰等法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这表明他已经开始注意并积极吸取别国的音乐元素,那时的他不过才16、17岁。

除了抄谱,巴赫还十分珍惜聆听大师演奏的机会。他克服困难,亲自前往各地,近距离聆听大家的演奏,悉心接受他们的启发和教诲。

点滴的积累汇川成海,巴赫不断的吸收,不断地提炼,渐渐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比如在他的管风琴音乐方面,其赋格风格就来自帕赫贝尔;三重圣咏前奏曲风格来自16世纪的赫夫海麦、布赫奈、克雷贝尔和柯特尔;至于华丽的装饰风格则受到15世纪中叶波曼和16世纪史里克等人的影响;在变奏技巧方面,巴赫受史维林克、史爱德等人的影响;他的触技曲风格则明显受到弗罗贝格、富雷斯可巴尔弟及布克斯特胡德的影响。在大键琴音乐方面,他受到法国大键琴乐派代表人物库普兰等人的影响,其管弦乐及室内乐作品则强烈带有意大利音乐家柯赖里及韦瓦尔第的风格。合唱方面,他主要汲取了加布里埃利、舒次、布克斯特胡特乌德和泰雷曼的精髓。

以上提到的众多音乐家中,有几位音乐家是巴赫同时代的好朋友,如意大利作曲家柯赖里和德国作曲家泰雷曼,这两位著名的音乐家都是巴赫在魏玛时期结识的音乐界的挚友。其实巴赫的交往圈远不至于此,他是一位思维活跃,交往甚广的音乐家。巴赫的青壮年时期在与不同领域朋友的艺术交流中,获得了很多创作灵感和艺术营养,这些都对他的音乐成就起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对同时代另一位德国著名作曲家亨德尔也一直保持谦逊、友好的学习态度。17和17他曾两次拜访过亨德尔的老母亲,并向她谈起她的这个儿子,希望能有机会向亨德尔请教歌剧创作方面的技巧。17在巴赫得知亨德尔在国内的消息后,他专程从科滕前往哈雷,可是亨德尔此时已经返回伦敦。后,亨德尔再次回到故乡哈雷时,巴赫正有病在身,但他还专门派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执信前往哈雷,邀请亨德尔来莱比锡会面,可惜这次也未能如愿。事实上,人们经常将巴赫与亨德尔这两位同年出生的同时代伟大的音乐家进行比较,如果说亨德尔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游历各国,足迹遍布欧洲大陆,更在意大利及英国生活多年的丰富阅历分不开的话,那么巴赫这个终身活动范围不足几百公里的伟大音乐家则正是靠他的勤奋及对音乐不倦的热爱与追求,使他的音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成为巴洛克时期音乐集大成者,巍然屹立在西方音乐史上。

晚年时代,巴赫仍笔耕不辍,他开始总结一生的艺术成果,那本没有完成的《赋格的艺术》无疑是对位法变化最多、最复杂、最伟大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他一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并不在意这些曲子能否被演奏,而只是为了延续炉火纯青的对位技巧的命脉。这部作品以理论为目的,完成了其思维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在到内省的过程。

三、巴赫的第三个性格标签:音乐血脉的传承者

巴赫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音乐造诣,与巴氏家族几代人在音乐上的努力和积淀是分不开的。在巴赫之前,音乐在巴氏家族已传承了100多年,他的祖辈就出现过许多音乐家,他的孩子也有好几个走上音乐之路。法伊特巴赫约逝于1577年,以烤面包为业,但是对音乐狂热的喜爱,促使他在工作中还时常抱着一把琉特琴,和着磨轮的节奏来弹奏,就这样天天以音乐为伴,充分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可以说,他是距今可考证的巴赫家族的第一个业余“音乐家”。克里斯托夫巴赫是塞巴斯蒂安的祖父,他已经在魏玛公爵府中担任管家、园丁,也是宫廷管弦乐队的成员,他算得上是巴赫家族中能依靠音乐维持生计的第一人。到了约翰安布罗西乌斯,他是塞巴斯蒂安的父亲,他的音乐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充,他本身会拉小提琴和吹奏小号,他负责爱森纳赫镇上的乐队,也同时为镇上的节庆活动谱写音乐。这时候,巴赫家族的音乐家在演奏音乐的同时,逐渐开始显露出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才华。

时间的轮盘终于转到了约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这一代,他获得了祖辈好几代人留下的优良音乐基因,更结合自己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理所当然成为巴赫家族最伟大的音乐家,铸就非凡的音乐成就。他一生中不仅在好几个宫廷、教堂中担任过管风琴师、乐师甚至乐长,他的作品也成为了流芳百世的音乐杰作。人们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从维特巴赫到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之间的几十名家族成员中,就有27人曾担任过合唱指挥、管风琴师、乐师或宫廷乐师等音乐职位,以上提到的不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罢了。

巴赫十分珍惜巴氏家族已经取得的艺术成就,他整理祖先的音乐作品,其实这项工作在他的父亲安布罗西乌斯在世时就开始进行,他们把音乐作品以选辑的方式加以组织,然后再由儿孙们加以完善。这部珍贵的`历史资料集被称之为“老巴赫档案”,由埃曼努埃尔保管,这部作品集包括20种不同的作品,其中宗教清唱剧占了大部分,反映了巴赫家族深厚的宗教底蕴。

巴赫是一位非常家庭化的人物,除了音乐之外,家庭、婚姻及子女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他重视家庭聚会,音乐在这样的场合自然是唯一的消遣。

不仅如此,巴赫还利用自己的创作才能积极地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和引导,孩子们也因为能时常近距离地接触巴赫的作品,而潜移默化地汲取了父亲的创作养料。大儿子弗里德曼9岁时,巴赫就编写了一本名为《钢琴小曲集》的教材供儿子使用,其《创意曲》中也有很多为教育弗里德曼而编写的曲子。后来他又先后为弗里德曼和最小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可见巴赫非常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巴氏家族音乐血脉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巴赫的叔父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他父亲约翰安布罗西乌斯的孪生兄弟,曾任阿恩斯塔的宫廷乐师。叔父对巴赫人生观的影响极大,他认为,提高家族地位,小孩子无论如何都应该完成大学教育。而巴赫年轻时,因为选择了音乐演奏家的道路,放弃了进大学攻读法律及神学的机会,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是他一生的遗憾。正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个遗憾,巴赫坚持让孩子们必须进入大学学习,1723年巴赫38岁时,基于对孩子能接受更好教育的考虑,他毅然选择离开薪职丰厚的科腾宫廷,来到莱比锡,因为这里是一个商业繁荣、文化多元的大城市,更拥有历史悠久、学风严谨、驰名的大学――莱比锡大学。事实证明,巴赫的付出没有白费,他的大儿子在莱比锡大学攻读4年的数学、哲学和法律;二儿子更是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了7年的法律。这些学习看似与音乐无关,却无形中拓宽了孩子们认知的半径和创作思路,为他们后来成为音乐家奠定了知识的基础。

四、巴赫的第四个性格标签:神秘的数字音乐家

有人说,巴赫是音乐世界的达芬奇,因为在他的音乐中蕴含太多的未解之谜。前不久我曾听到过一个介绍巴洛克音乐的讲座,主讲人以巴赫的小提琴组曲为例,先后分别播放了两段音乐旋律,第一段就是人们通常能听到的独奏旋律,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而当第二段旋律响起时,不由让人吃惊,原来在原有小提琴独奏旋律完全不变的基础上叠加了一段优美的巴洛克时期的宗教歌曲,女声娓娓唱出的美妙旋律及古老的唱词竟与小提琴旋律相辅相成,高度结合。瞬间,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变成了一首器乐与声乐的二重奏。据说,这是巴赫研究者较新的发现。那首歌曲早就存在,它的密码就隐藏在小提琴曲的某处,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字信息在经文歌集中对应的页码里找到与之相配的经文歌。可以相信,巴赫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绝非偶然,他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留给后世音乐家巨大的探知空间。

相传在巴赫50岁时,曾亲手编辑一本名为《巴赫音乐世家之起源》的编年史。当中他列举出53位男性家族成员的名字,而于该年出生的小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则正好被排在第50位上,这个数字与他的年龄恰巧一致,着实让巴赫高兴了一番,可见巴赫一直是一位倾心“数字”的音乐家。

1747年,62岁的巴赫被选入由德国音乐学家、外科医生兼数学家米兹勒创办的“音乐科学协会”。只有像亨德尔、泰雷曼这样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才有资格被批准入会。在那里,巴赫拥有自己的肖像画,使用自己独有的徽章,据说这个徽章是他亲自设计的,表面看似一幅对称匀称的皇室图标,可线条纹理间却隐藏了他姓名的开头字母“JSB”以及与他名字对应的数字(下文中会有提到),这些“信息”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完美与和谐,更富有神秘感,使人过目难忘。

其实巴赫创作风格中带有的神秘“数字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巴赫在音乐中非常重视数字的象征意义。最经典的例子是他在《马太受难曲》第九分曲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对12个门徒说有一个人要出卖他时,歌词“主啊,是我吗?”在合唱各声部中重复了11次,每一次出现都暗喻一个门徒在说话,而那个没有出声的门徒则正是背叛了耶稣的犹大。人们还发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3或3的倍数,如3首《小提琴组曲》及3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大提琴组曲》,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15首《创意曲》,《哥德堡变奏曲》的30个变奏等,以此来象征“神圣三一”(即圣父、圣子、圣灵),借数字的寓意,向上帝致敬。其二,他在创作中还经常使用数代字母,即用1―24的数字分别代表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其中“I”和“J”共用数字9,“U”和“V”共用数字20。这样,巴赫的名字“BACH”这4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字就是2(B)+1(A)+3(C)+8(H)等于14,他的全名J S BACH就是9(J)+18(S)+14(BACH)等于41。巴赫在他最后一部巨著《赋格的艺术》中就曾用14和41这两个数字代表自己。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一首(即第19首)赋格中,巴赫用了自己姓的字母B-A-C-H所代表的音(即降Si. LA. DO.Si)作为乐曲的第三主题后便与世长辞了,因此这首赋格在239小节处戛然而止。相传巴赫在床榻弥留之际曾口述一首管风琴众赞歌《而今我走向主的宝座前》(Vor dEinen Thron tret ich hier mit)紧接于第19曲后,这首歌的高音部是以众赞歌《当我们最需要主的时候》(Wenn Wir in hoechsten Noethen SEIn)为基础写成的。它的第一句就有14个音符,而全部旋律(共4句)恰好使用了41个音符。

巴赫似乎用最独特的方式为自己的一生划上句号,留给人们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里面包含着我们对这位大师无尽的遐想……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巴洛克时代音乐史[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

[2] [意]斯特凡诺卡图齐.巴赫和巴洛克音乐[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篇13:维也纳古典时期著名钢琴作品风格及演奏浅析论文

维也纳古典时期著名钢琴作品风格及演奏浅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维也纳古典时期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不同创作时期的音乐风格演变与实际作品的分析,阐述了在进行钢琴演奏时对音乐作品背景的分析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

关 键 词:古典 风格 演奏

自1709年第一台钢琴问世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钢琴艺术终于达到趋于完美的境界。回顾300年来漫长的钢琴音乐发展史,钢琴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作曲家投身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之中,也因此给世界音乐文化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财富。本文主要以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三位代表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具体对其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及演奏风格进行探析与研究。

古典主义器乐创作原则的奠基人――海顿

约瑟夫・海顿(F.J.Haydn,1732―1809)被誉为“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奠定了古典主义器乐创作的原则,即鲜明的民族特点与深刻的哲理性和完美匀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建立了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古典奏鸣曲形式结构。海顿的音乐风格经历了两个时期,1771年前海顿的器乐创作偏重于娱乐性,注重表面的华丽特征,由于受到1771年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这之后的作品风格有了较大的转型,他创作了较多严肃的、富于戏剧性和深刻抒情性的音乐作品。下文对其风格转变前后的两首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在1770年创作的《C大调奏鸣曲》V.U.48①(Hob②.XVI―35),因收录在《小奏鸣曲集》中,而被广泛取用在学习或学生表演会上。乐曲旋律优美,给人十分可爱的印象,演奏者在演奏时要精心提炼出颗粒均匀而又圆润的音色,充分显示出该曲朝气蓬勃、精神抖擞的神情。左手的三连音伴奏,要轻巧、舒畅。该乐曲虽然规模精巧,但已初步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并洋溢着海顿明朗热情的性格。

海顿创作风格转型后,于1789创作的《bE大调奏鸣曲》(Hob.XVI―49),各声部主题像问答式的彼此呼应,以一种相互交谈般的所谓“谈话原则”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凸显出清晰优美的旋律,又不失复调音乐的美。在节奏方面,从弱起小节开始,弹奏时要注重乐曲轻快富于弹性的节奏感,体现出爽朗淳朴的民间气息。

海顿的音乐旋律丰富,节奏活跃,气息悠扬,富有幽默感,在演奏时要注意感情表现上的分寸。

情感与明亮细腻钢琴技巧的融合――莫扎特

沃尔夫岗・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在他短暂的35年里共创作了75卷作品,其中有18首钢琴奏鸣曲、15套主题变奏曲、27首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音乐心灵极其敏锐而又多彩,但总是表现得质朴自然。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却用音乐去歌颂人性的美好,一直追求着光明和幸福,因此欢乐明朗是他作品的基调。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1774―1776年,共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中明显存留着海顿的影子,作品倾向于法国罗可可时期的音乐风格,具有秀丽、典雅、细腻、精巧的特点,乐风轻盈,手法简洁,带有宫廷韵味,“这种音乐风格富于装饰性,崇尚雅致优美”③。莫扎特的风格成熟期,即1777―1788年,共创作有12首奏鸣曲。这一时期的创作在艺术内容和形象上更加丰富,有复杂的即兴性、有内涵的悲剧性、有淡淡的哀怨、有无奈的寂寞,也有飞扬的激情、乐观的幻想;在织体写作中,一方面保持主调音乐的基础,曲中也不乏出现复调性因素;另一方面加强了节奏的变化和复杂性,如左右手的“三对二”或“四对三”,增加了演奏的难度。

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A大调奏鸣曲K.331,也是莫扎特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与众不同”的。第一乐章是优雅的行板,采用变奏曲式,第二乐章是中庸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主要取材于当时在巴黎十分流行的.东方音调,从a小调开始,中段加入具有意大利美声花腔般的快速十六分音群的跑动,以A大调雄伟有力的八度进行结束,始终充满着激情和欢快的气氛。

莫扎特的变奏曲有15首,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当时的流行歌曲,并把这些歌曲的旋律作为变奏的主题,其中流传最广的应属被称为《小星星变奏曲》的这一首,根据《啊,母亲,我要告诉你》这首歌曲改编而写成,由十二段变奏组成,讲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想把自己的初恋告诉母亲的忐忑不安的心情。钢琴协奏曲中,以《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较为突出,这首具有歌剧式风格的协奏曲,洋溢着莫扎特春天般的清新,阳光般的温暖。

有人说,莫扎特的作品是含着眼泪的微笑,以表现内心的感情居多。尽管生活中的失意和挫折始终伴随着他,但他的创作却充满了深情和温馨。因此在弹奏中要有极为严格准确的分寸、细致精微的处理,含蓄典雅而不冷漠放纵,严谨庄重而不死板轻浮,音色要明亮、清脆、颗粒性强,保持纯洁、清晰的音乐形象。

古典主义音乐的延伸――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Van.Beethoven,1770―1827)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他一生坎坷,1819年已完全失聪,他在苦难中度过一生,崇高的思想、卓越的技巧使他的作品既具有古典音乐中强调形式结构的美感,又拥有浪漫派音乐中的真切感情,并对以后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体裁丰富,他非常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放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在海顿、莫扎特时期,只是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中的一种教材和形式,而贝多芬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创作奏鸣曲,使它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当时,钢琴在音域、音量、音色等性能方面的不断的完善,使得它具有更宽广、更富戏剧性的表现效果。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32首钢琴奏鸣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800年以前的作品(作品No.2―No.22)这些早期作品显示了贝多芬注重古典传统作曲技法,但也不乏看到他在曲式结构中的变化,以及八度和弦的广泛运用,突变的转调技法和具有雄伟性格的乐思,这一切都预示了他音乐风格的成熟与发展。

1801―1814年的作品(作品No.22―No.90)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的奏鸣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产生了如《月光》《黎明》《热情》等一批著名的钢琴作品,在作品中充分发挥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构想,出现了富于独创性的乐段,如《葬礼进行曲》《幻想风乐章》《最缓慢板乐章》,等等。在这些作品的第一乐章,都融入了贝多芬所独创的戏剧性风格,表现出英雄性和自然性的特征。如:作品f小调Op.57的《热情》、作品D大调Op.28的《田园》。

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五首奏鸣曲)晚期的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贝多芬在与生活、命运斗争之后的思想,曲式结构更加庞大,具有史诗般的特征,充沛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体现了这位音乐大师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悲怆》奏鸣曲Op.13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代表,是贝多芬于1792年创作的,这首乐曲体现了青年时的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和人生的坎坷,向社会发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的呐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曲音调庄严、情绪激昂,体现了贝多芬初期作品的音乐风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影响,但随处可见的独特创意,以及充满生机的旋律,跳跃多变的节奏,都是贝多芬音乐中所独具的魅力。

《月光》奏鸣曲Op.27No.2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最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00一。其标题是一位诗人在贝多芬死后根据自己的印象为这首奏鸣曲命名的。这首奏鸣曲大胆地改变了传统奏鸣曲的写法,第一乐章是慢板,右手用均匀的三连音缓慢地奏出分解三和弦,情绪显得沉重、压抑。第二乐章小快板,用一首小步舞曲作为短小的过渡。第三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这是全曲的高潮,情绪奔腾宏伟,以狂热突进的方式,钢铁般的节奏进行,表达了贝多芬暴风雨般的炽烈感情。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已日趋成熟,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内容的深刻性。

《热情》奏鸣曲Op.57号完成于1805年,在1807年由出版商起名为《热情》。这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是贝多芬同耳聋搏斗的时刻,他将自身顽强的斗争精神、深厚的思想感情、深刻的悲剧色彩都融入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使它成为一部不朽的巨著。列宁在听了《热情》这部著名的奏鸣曲之后曾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④

结束语

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伟大的作曲家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创作中放弃了形式的华丽,强调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在这段时期,奏鸣曲式经由海顿的确立,以及莫扎特、贝多芬的不断发展完善,完成了它较为稳定的结构原则。和声功能的不断完善,调性关系体系的不断发展,构成了以主调音乐代替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为主体的音乐结构。同时,音乐的思想性也十分生动,把刻画“人”的感情作为作品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是世界钢琴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具有无穷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演奏一部音乐作品时要对其有不同层面的了解:不仅了解古典音乐时期的整体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还要对具体某位作曲家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内涵,及其风格演变的趋势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还要了解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的创作动机。法国科学家布封曾说“风格即人”,只有在演奏前充分掌握作曲家与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形象地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着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董占军著《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原载于《设计艺术》,2004年第4期

[2]朱蓝 黄灵子 胡小惟著《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改革三人谈》,原载于《艺术与设计》,2003年第8期

[3]《海峡两岸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4]林家阳著《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三联书店,2004年5月

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论文

巴赫的性格与音乐风格论文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现手法论文

论舒曼钢琴变奏曲研究的重要性论文

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教育论文

《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

钢琴教学论文选题有哪些

海明威作品研究论文

网络视觉艺术风格的成因探讨论文

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音乐风格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长笛演奏的技巧研究论文2022-08-17

浅谈成人钢琴启蒙教学的论文2023-12-14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精选2022-04-30

浅析长号在乐队演奏中的特点论文2023-02-03

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音乐性论文2022-11-09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音乐的叙事研究论文2023-11-18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2022-06-01

钢琴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呢2022-11-17

少儿钢琴教学论文2022-12-18

钢琴的教学论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