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设计(共13篇)由网友“老花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视频、图片的分析,引导学生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国际关系的解析,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菲对峙事件的探讨,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树立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2.教学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联系社会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以新闻背景“中国与菲律宾黄岩岛对峙”的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年4月以来中菲关系呈现什么状态?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一、国际关系的内容及基本形式。
教师提出问题及要求:什么是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哪些?我选取了一些大家搜集的资料,请大家以小组抢答方式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国际关系中的几幅有代表性的图文,揭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强化对国际关系知识点的识记,强调注意点——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教师活动:今年4月以来中菲关系因黄岩岛问题骤然紧张,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材料:
材料一:中菲自1975年建交,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中菲签署《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合作,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将中菲战略性合作推向新高度。3月20日“中菲友好交流年”在菲启动,中菲两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司法、防务等领域共同举办一系列活动。
材料二:今年4月以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进而菲律宾频惹事端,意欲把南海问题国际化。
(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中菲关系属于国际关系的哪种基本形式?为什么?
(2)中菲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表明了什么?
(3)菲律宾为谋取本国利益,就可以侵犯我国的主权和安全吗?主权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1:小组讨论时倾听、随时点拨,小组展示时,注意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拨,并在最后提问:菲律宾敢对美国这样吗?为何?这对我国有何启示?
教师活动2:概括总结学生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材料三:菲律宾争夺黄岩岛,侵犯我主权,我国有民众要求对菲采取军事行动,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署名文章《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强调对于黄岩岛争端“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真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会介意和菲方共同创造一个“黄岩岛模式”。应该说,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手段,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方收手。”“虽然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但是忘战必危,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威慑住各种武力挑衅。引而不发、示而不用是让问题回到和平途径的最好办法。”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P95内容
抢答:(1)我国的国家利益有哪些?
(2)为什么要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合作探究:(3)参考P96邓小平论述,从国家与中学生的角度分析,如何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内容抢答问题(1)(2);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3),并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根据时间由教师或学生点评。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问题(1)后,马上追问:菲律宾的行为侵犯了我国哪方面的国家利益?对问题(3),总结学生的回答时,要从国家角度特别强调两点: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合法的利益,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的认识有哪些提高?
学生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分别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总结。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分析中美或者中日关系变化发展的原因,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篇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申小敏
【设计理念】
1、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模拟中国、美国、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召开记者座谈会以及表演美菲、中美发言人相遇时的情形。
2、通过分析中菲黄岩岛对峙,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主权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材分析】
学习这一框的知识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对外活动,达成第四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演绎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事热点感兴趣。学生有着丰富的网络知识和搜索筛选信息的技巧,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辅助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模拟中、美、菲外交部发言人召开记者座谈会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的过程。
能力目标:学会透过现象认识国际关系的实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清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关系,感悟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坚决维护我国正当权益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
【教学重点】
篇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理解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报名,分成中国、菲律宾、美国代表团和记者团。记者团搜索资料,围绕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提出问题。中、美、菲代表团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确定本小组的发言人。代表团设计美菲、中美发言人相遇时的情形。
2、教师活动:教师从记者团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和本框题有关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大家打开地理地图册最后一页,中国的领土有多少面积?中国的版图像什么?
学生回答:中国的领土是960万平方公里,版图像雄鸡。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是立在欧亚大陆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1 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火炬的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往上至海南北部湾,是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作为托盘和手柄的蓝色海洋为火苗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请大家记住,我们的领土是1260万平方公里,而不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的版图像火炬而不是雄鸡!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领土面积,为正确认识黄岩岛的主权归属打基础)
三、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中菲黄岩岛对峙愈演愈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美、菲外交部发言人将围绕黄岩岛事件召开记者座谈会,让我们一起思考国家间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原因。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一模拟中、美、菲外交部发言人围绕黄岩岛事件召开记者座谈会,表演美菲、中美发言人在后台相遇时的情形。
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记者座谈会
记者:请问如何证明黄岩岛是属于菲律宾的?
菲发言人:首先,上世纪50年代黄岩岛为美国占有,后来我国从美国手中继承了对黄岩岛的主权。其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而黄岩岛距离我国200海里以内,所以黄岩岛是属于我国的领土。
记者:菲律宾为什么试图抓扣在黄岩岛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
菲发言人:黄岩岛是我国的领土,抓扣在此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是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记者:菲律宾从中止与中国驻菲使馆接触转变为恢复与中国驻菲使馆接触,菲律宾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菲发言人:有多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海洋石油981”号深海钻井平台的设立和开钻使我方觉得中、菲双方在南海油气方面有合作的可能。
场景转换为后台:戏说美菲发言人相遇
菲:老大,中国老霸道了,和我们小国抢夺黄岩岛,你得帮帮我们呀。
美:放心,我们不会袖手旁观的,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中国凭借南海资源发展成为我国强大的对手。你们需要我们美国给你们撑腰,我们乜需要你们提供军事基地,我们有共同的利益,会合作愉快的。
菲:太好了!那美国承诺给我国的3000万军事援助是不是太少了,打发叫花子呢?
美(看手表):记者座谈会的时间到了,我要准备发言了,这件事以后商量……
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国际关系?如何从内容和形式看当前中菲之间的国际关系?
2、菲律宾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3、中菲两国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美菲两国走向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外交部发言人记者座谈会
记者:美菲联合军演是针对中国么?
美发言人:不是针对任何国家,只是普通的军事演习。
记者: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选择站在菲律宾这一方么?
美发言人: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不会选边站。
记者:菲律宾外长加斯明称,美国将保护菲在南海免遭任何攻击。如果中菲发动战争,美国会应菲律宾要求攻打中国么?
美发言人:打还是不打,不是由马尼拉说了算,而是由华盛顿说了算,要不要打,看是否符合我们美国的国家利益。
场景转换为后台:戏说中美发言人相遇
中:中美经济往来密切,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中美应该是合作关系啊。美国什么要联合菲律宾搞军演呢?
美:我好向菲律宾推销武器军舰啊,你看菲律宾又向我们购买了一艘巡逻舰。
中:你卖给菲律宾武器,菲律宾用你的武器来对付我们,你还是帮他啊。
美:我们拆除了舰上的包括雷达在内的主要设备,别担心。
(双方握手大笑,中方代表离开)
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就是那渔翁,哈哈。
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
1、美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2、你如何形容中美关系?为什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记者座谈会
一
记者:请问如何证明黄岩岛是属于中国的?
中发言人(配合幻灯片进行说明):黄岩岛是属于中国的!首先,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人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其次,黄岩岛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再次,马尼拉海沟是菲律宾与我国领海的天然分界。
菲律宾无权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首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的领土主权。其次,菲和美过去未经中国允许在黄岩岛设置靶场是完全非法的`,不能因此而声称对该岛拥有管辖权。
记者:中国准备如何解决黄岩岛争端?
中发言人(配合幻灯片进行说明):我国准备多管齐下解决黄岩岛争端:1、外交谈判。我们主张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一争端。2、经贸杠杆。比如加强对菲律宾出口到我国产品的检验(播放视频《我国加强对菲律宾香蕉的检验》)。3、以钻止武(播放视频《“海洋石油981”号开钻》)。4、亮剑甚至出剑。黄岩岛事关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争端是我们的愿望,如果菲律宾得寸进尺,我们不放弃也不害怕使用武力解决这一领土争端!
记者:5月10日菲律宾一家矿产公司同中海油协商寻求在南沙群岛附近的礼乐滩联合开发油气资源,请问中国对此事持什么态度?
中发言人:礼乐滩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如果菲律宾在这一海域进行单方面油气开发,必将损害中国权益,中方坚决反对。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中方也愿意与菲方探讨共同开发事宜,关键是菲方要拿出诚意。
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
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菲律宾主张黄岩岛归其所有侵犯我国什么利益?
2、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结合中国解决黄岩岛争端的措施谈谈如何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公民的我们该怎么做?
4、你如何看待“抓扣在黄岩岛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是维护菲律宾的国家利益”这一说法?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学习成果,使教学过程情境化,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能力。
2、通过模拟中、菲、美外交部发言人记者招待会,让学生知道中菲冲突的实质以及中国对黄岩岛主权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四、拓展提升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祖国河山在哭泣……,背景音乐《征服天堂》。
《祖国河山在哭泣……》内容简介:新中国成立之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非法占领我国的领土,我国领土面积损失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九段线”内的南海众多岛屿,已被其他国家事实上占有。南沙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群岛海域与数十家外国公司联合钻探打井近口,但没有一口油井是属于中国的!
教师活动: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还要忍多久?还能忍多久?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自强!自立!有骨气!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在悲壮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中,既让学生了解时事又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师活动:每一次重大事件总能激发国人空前的爱国热情,黄岩岛事件也不例外。但是,作为公民的我们该如何爱国呢?请同学们围绕“我该怎么爱你,我的祖国?”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我该怎么爱你,我的祖国?”
探究提示:国家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爱国就是尊重生命!国家是由一个个同胞组成,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同胞!多点爱心少点冷漠,不要让“小悦悦”之类的悲剧再度发生。爱国就是捍卫人的权利,勇于负责地行使监督权,督促国家机关为人民谋幸福,让我们的祖国发展得更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对如何爱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将爱国切实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洛社高级中学)
篇4:《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我通过教学要实现一个目标: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教学设计具有很好的逻辑性:从感性材料入手,通过对材料和事例的分析,引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然后层层递进,通过对视频反映的问题的小组讨论,发言,明确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感知材料――讨论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和掌握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环环相扣,气氛热烈,结构紧凑。通过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配合,增强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发言等参与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或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讨论中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有互动,小组学习和讨论产生实质性的交流,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还可以增加,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就涉及到如何提高课堂效益问题了,所以要思考怎样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问题,比如在某些情境的设置上怎样更合理?尽量不重复,做到精选的同时又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可以通过一个材料说明多个问题,就不要用不同材料说明不同问题,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思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合作中更快地提高能力。
篇5:《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反思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我通过教学要实现一个目标: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教学设计具有很好的逻辑性:从感性材料入手,通过对材料和事例的分析,引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然后层层递进,通过对视频反映的问题的小组讨论,发言,明确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感知材料——讨论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和掌握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环环相扣,气氛热烈,结构紧凑。通过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配合,增强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发言等参与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或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讨论中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有互动,小组学习和讨论产生实质性的交流,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还可以增加,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就涉及到如何提高课堂效益问题了,所以要思考怎样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问题,比如在某些情境的设置上怎样更合理?尽量不重复,做到精选的同时又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可以通过一个材料说明多个问题,就不要用不同材料说明不同问题,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思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合作中更快地提高能力。
篇6:《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反思
新课改的一大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就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积极发现,主动探究得出结论,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本人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反思如下:
1、知识目标是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的首要目标,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三个方面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体现在课本知识的熟悉上,以构建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其次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以板书的形式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并用彩色粉笔加以区分;再次体现在对课程标准的了解上,以目标教学的形式分层细化。
另外,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到了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本节课我通过中非黄岩岛事件、世界综合国力排名这些学生熟悉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引起共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以学生为本是本节课的主线。在选材上,广泛和学生交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中美关系,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学法指导上,不断地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无论是导课时用的《中非黄岩岛对峙》的视频,还是第四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热点追踪等,都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实践中,“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以学生的所感所悟为中心,并将他们的做法贴在黑板上,达到落实行动的目的。
3、在教学设计上,我重新整合了教材,并按照“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串成一条线,达到了过渡自然、衔接流畅的效果,而每一个环节又恰好在各自的阶段分别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实践”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本节课还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本节课从高考的角度思考,从命题角度的切入和解题方法的上,还是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深度和广度的,今后将不断努力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篇7: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范例。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力图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上网查找有关小艇的资料。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走进威尼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对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2、欣赏动画,感受威尼斯。(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
(1)、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小结:这就是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它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这儿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有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3、学习词语
威尼斯小艇耸立、桥梁、静寂、雇定、祷告、保姆、簇拥、
纵横交叉轻快灵活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用词语说话,一定用上“威尼斯或小艇”
4、师:为了能让同学把句子说得更好,先自由放声读课文,看看词语在句子的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来说。并比一比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反思:本片断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异国风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记录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并水到渠成。再通过对词语的运用“要用上威尼斯或小艇说一句话”的方法加深了对威尼斯和小艇的认识。同时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到了根据。可谓是一举多得。为下文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但在用词语说句这一环节,有部分学生拣课文的原句练说。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还有待于多加强训练。)
第二板块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当我们置身于诗情画意威尼斯时,坐上一只小艇,会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请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3、师: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的特点是怎样的?(精巧、奇特)
4、出示大屏幕:
比较: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5、品读句子,感受比喻句的妙处。
6、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出示坐小艇的图片)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巧:
(教师范读,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小结::一句话,坐上这小艇是什么感受?
7、过渡:那么,课文用了这三个比喻句,使我们眼前就浮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我们先来试一下同学们会不会用比喻句;
(1)把下列的诗句写成比喻句
(2)校园东南角花坛里的那棵桂花树真美啊!它高大挺拔,远看它就像;它苍翠繁茂,每一片叶子简直就是;那夹杂在叶子间的小花犹如,芳香扑鼻,整个校园都被桂花的香味浸住了。
(反思:试图让学生明白小艇的外形、造型、行动上的特点。此段文字浅显易懂,但对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好处不能较好的体会。尤其是对小练笔的两道训练题出现了冷场。原因一是对古诗文的回生现象严重,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知道白居易到底“忆”江南的哪些风景;二是教师设计练点是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储备(词语积累、生活表象)不够丰富,导致不能畅所欲言。)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1、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一个人在少年时就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谁?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他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课文的连接语,说一说本课的学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1)、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2)、把使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读,再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理解“浏览、咨询、蒙”
2、指生读课文,解释词语“政务院、文代会”
三、引导自读,感悟“一夜”的工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默读课文,思考:
(1)、从课文中的哪些事说明周总理工作辛苦?用――线划出有关语句。并做出批注。
(2)、周总理生活简朴又从哪些事看出来?用~~~~划出有关句子。并做出批注。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体会总理工作劳苦:
(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一尺大约是多少厘米?板书:工作量大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从那看出他是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从那看出他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板书:一丝不苟
(3)、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板书:时间长
体会总理生活简朴:
(1)、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板书:陈设简单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从体会花生米的量感受板书:饮食简单
5、此时此刻,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有感情得朗诵最后2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搜集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3、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献给周总理,读给别人听听。
篇8:什么是教学设计呢
什么是教学设计呢
1 、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 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1、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实际上决定着教学设计的不同目标与策略。在忠实取向的视野中,课程是由专家开发的,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和标准,是具有法定效力的。教学则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实现合法化课程的过程、手段。这样看来,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分离的关系。专家、行政人员是权威、控制者,教师是服从者、被控制者。
2、教学设计取决于课程实施的取向。事实上,不同的课程方案主张不同的实施取向,而同一课程方案由于实施者所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忠实取向”,而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尤其是相互适应取向介于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之间,兼容了另外两种取向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追求更为理想的课程实施效果。这是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重建和课程内容的呈现与调整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期望我们做的。
2 、分析教师教学的特点,并联系生物学科,思考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有非常明显的3个教学特点:
一、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二、渗透新课程思想,以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气氛好。
三、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趣。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
(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
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
(二)拓展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断开发自己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所以创新又离不开头脑,离不开头脑的思维。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新教师来说,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的勇气不可获缺。相信只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总会有收获的。
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无论预先设计还是适时设计都需要发挥创新的潜能,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熟练的教学设计功底。作为新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量的积累在反思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3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学科课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应用理念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结合生命科学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很多,现举几例如下: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
生物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史教育可显示生物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生物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史展示生物学家的探究行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教育的传统精髓,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教材涉及的各项实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索构成生物的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和生命现象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科学的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根据实验类型,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改变传统定性实验一统天下的格局,适当增加定量实验的比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事求是记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准确表述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在不具备现实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理论训练,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设计假设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实验现象的预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
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开展社会调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社会调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对生物知识用途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接触社会,能够提高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4 、比较传统教学过程和新课程教学过程的不同,谈谈如何做到将教学设计的中心向学生转移?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因此,对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师备课中要“备学生”,都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特征分析。
学习风格分析:虽然现代学校教学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智力条件的差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成就动机及相应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命题之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 、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传统模式想探究式转变 ?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认知取向。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基础之上,比较普遍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一项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
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在生物课教学中,上述特征也比较突出。为数不少的教师仅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加上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想一想,儿童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中学学习一段生物学课程后,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比较难学、难背,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那么,生物学教师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学生的兴趣是怎样失去的,生物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不会动脑筋想问题,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缺乏,已经造成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形成课程目标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实质上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因此,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生物新课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将影响到教材的编选和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6 、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据需要开发我们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合理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识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技能。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从生物学科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可以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篇9: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9—40“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物和平面图形的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周长的含义,引入面积
1、复习“周长”含义
师出示一本数学课本,问:数学封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长来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摸一摸,其余评价。
2、引入“面积”
师: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周包含里面的这些地方吗?
那么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师摸着数学书封面的表面,说明:数学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板书: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面积”(再板书:什么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感性认识
(1) 课件逐一出示硬币、树叶、湖面的图片。
问:它的面积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请学生上台边摸边说,其余评价。
(2)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
(3) 举生活中的例子。
问:你能举一个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2、抽象出图形
(1) 在上述的图形中抽象出图形。
问:其实,我们沿着湖边描一圈,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树叶、硬币的表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得到这些图形。你知道它们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说不出来时,师就说明这些图形都统称为“封闭图形”。)
(2)理解“封闭图形”。
问:你怎么理解“封闭”二字的?
你能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个是封闭图形?哪个不是?
课件出示,请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3)归纳总结出“面积的含义”。
问:上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指着黑板的含义。)
让学生先交流,再请学生回答。
师最后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4)指出长/正方形的面积
师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问:这两个还是封闭图形吗?
又问:你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1名学生回答。
再问: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与同学交流,最后汇报。
(5)师课件展示学生未提及的课本的方法。
师注意强调:标准要大小统一。
问: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强调:用数方格的方法是我们以后重点要用的。
三、数一数,画一画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课件出示P41“练一练”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数一数再回答,其余评价。
2、画一画(课件出示P40的“画一画”。)。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请几名学生投影汇报,其余评价。
强调面积要是7个方格。
四、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五、练一练
1、P41“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重叠对比的比较方法。
2、P41“练一练”的第3、4题。
先让学生交流,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不足一个方格的数法。
篇10: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重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多媒体课件: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
2、谈感受。
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词语。
(1)读准下列字音:惰、忌、讳、液、稚、疚
(2)谈识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从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儿的故事给人们的提醒。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作业设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
3、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第二课时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的大概位置。)
4、从对话中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
(1)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齐读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体会拉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a、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指导品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权威、不自以为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找出来,反复品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权威、不断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学习资料补充:
拉曼效应: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等,五彩缤纷。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篇1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概述: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能力目标: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课件、自制图片。
3、学生准备树叶、红领巾、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
教学过程:
1、感悟周长、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请大家快速准备好学习用品,我们一起摸一摸树叶、红领巾、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线。(请个别同学演示。)摸到的边线是什么呢?(同桌议一议)什么是周长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学一学。(板课题)
2、展开讨论,感知周长。
请同学们描一描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线。(同桌互相说说边线和周长的关系)观察画面中树叶、门洞、小兔等物体周长的动态演示过程。(独立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并向全班反馈)思考:图形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对吗?(板画树叶,用彩笔描出边线)教师引导归纳: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板书)
3、联系实际,理解周长。
摸一摸桌面、书面、手腕的周长,互相指给同桌看。
4、周长运用,拓展延伸。
a、想知道茶叶筒底面周长,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观看测绳绕茶叶筒底面周长的动态演示过程。)师生共同测量出实物茶叶筒的周长。
b、观看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c、观察动画演示,发现每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利用重合、旋转)
篇12:什么是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学设计应是什么?
以往:
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是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是教师必备的资料
此刻:
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潜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是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
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内含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潜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料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资料分析
教学资料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资料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潜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资料,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资料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务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到达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务必到达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达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就应有较大变化,具体体此刻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能够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就应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此刻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潜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潜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
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到达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务必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资料,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资料,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贴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应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思考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齐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就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取教学方法。
③学法指导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潜力的培养,更要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能够从以下几个策略来思考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必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带给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潜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能够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齐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须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取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资料却无助于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资料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
个性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就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取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
①过程设计意图
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思考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必须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学过程思考的因素,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透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就应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潜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就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够透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忙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必须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能够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资料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构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思考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资料,带给学习指导;
⑤思考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带给反馈;
⑥思考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资料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资料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能够是文本的,也能够是表格的,也能够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资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根据具体的资料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资料和形式就应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取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资料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能够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资料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能够设计一个课时,也能够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资料的要求。
2.分析本课资料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资料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资料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潜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资料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资料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格式
1.应包括上面的各个环节
2.应包括课堂实录
3.应加上点评与反思
篇13: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及其特征
美国学者赖格卢斯认为教育设计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更好地帮忙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明确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能够概括为: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实现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设计以关于教和学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3)教学设计是一种产生学习经验和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者获得特定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4)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科性、决策性的研究活动,它是背景范畴、经验范畴和组织化的知识范畴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
(5)教学设计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会因素、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学习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源于美国,20世纪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构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论方才成形,主要有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发展,产生了超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赖格卢斯的精细理论以及斯坎杜拉的结构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引入我国。
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出现多种发展趋势。主要表此刻:系统论的发展,如混沌论对教学设计研究产生影响;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学习者学习的建构主义环境;关注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研究。
3、教学设计模式的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设计的步骤,并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带给特定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达.瑞奇总结了系统设计过程的六个核心要求:
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构评估过程
设计和选取教学传送的方法、方式
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
安装和维持系统
上述要求既能够适用于整个教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也能够适应于设计某一特定目标的教学材料。并且瑞奇认为当这六个核心要求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时,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
主要由过程模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决定的。能够分成以下三类
以系统论作为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3)教学设计模式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反映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受到极大的关注,如:基本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式、抛描式教学设计模式、基本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它们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选取和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习背景就是对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历史情境和现实环境。学习需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到达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
学习者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其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动机的等因素。
2、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
(1)教学目标阐明的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透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学目标开展在超多研究,构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等组成。比较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明白、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还能够进一步划分成更为具体的亚目标群。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还不成熟。布卢姆及其合作者将情感目标分成五类:理解(或注意)、反应、价值评断、组织化和个性化。哈罗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四类:知觉潜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分类与布卢姆的分类构成对应关系。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相当于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情感领域相当于是加涅的态度;
在认知领域加涅是以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而且与他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阐明
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大致有两种观点为:行为主义观与认知主义观。行为主义观强调用能够观察或要能够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知主义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但两者都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潜力的变化,且是反映学习者在教学完成之后具有什么新的潜力。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有:
采用行为主语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按这种观点描述学习目标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分别列出认知、情感与技能领域)、行为结果、行为条件以及行为标准。
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由于行为目标阐明法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故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理解、掌握、欣赏等内在的心理变化,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教学目标的层次: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将教学目标用双向细目表表示出来。
3、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
(1)基本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励或允许学生透过生成教育目标、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向其它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的好处。即学生透过自我带给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
替代性策略:就是倾向于透过带给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推荐,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指导性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较易为广大教师熟习和操作。包括四个阶段十五个步骤:导入阶段、主体阶段、结尾阶段、评价阶段。
(2)教学顺序的确定
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
布鲁纳提出,儿童的认知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动作把握阶段、映像把握阶段和符号把握阶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儿童认知的每一个阶段上反复教授,复杂水平也逐渐提高。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师不把教学资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带给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言语信息之间几乎不存在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好处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要按必须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典型的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生提示本课资料的结构。其教学顺序设计要点,能够归纳为:带给先行组织者、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好处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态度的教学顺序
加涅认为,建立和改变态度的方法是运用人的榜样。步骤如下:
第一,学习者观察人物在做合理选取动作;
第二,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
第三,透过观看这类表演,使学习者的态度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
加涅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受到学习者环境的外部事件的强烈影响,这就为媒体选取带给了依据。此外还务必创设条件激发学习者的期望。
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先教局部技能,透过超多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认知阶段;
第二,分解阶段;
第三,定位阶段。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播放教学法
播放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分为远程播放与课堂播放两大类。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形式学习。实施步骤为:
第一、提出和设计探究目标
第二、引导探究,提出假设
第三、分析论证、检验假设
第四、总结提高、应用迁移
(4)教学媒体的选取
影响教学媒体选取的因素
罗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响媒体选取因素模型,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七个: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管理因素、经验的现实条件、教师特征
通常认为,学生任务和学习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能够根据与教学活动关系的远近来划分主次因素。
教学媒体选取模式:
一般采用流程图分析模式,将选取过程分解成一套按诹排列的步骤。
4、方案编写和成果评价
(1)方案编写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能够文本、框图、流程图、表格等形式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2)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的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核心资料,其评价过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评价计划
第二、制定或选定必要的评价工具
第三、教学设计产品的试用
第四、收集教学活动的信息
第五、归纳和分析评价信息
第六、报告评价结果。
★ 高一政治教案
★ 高一关于政治教案
★ 关乎桥的作文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设计(共13篇)】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常识原理2023-02-14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第一课教案2022-12-31
情绪奇妙的窗口政治教案设计2023-09-19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2022-08-07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总结2022-10-11
浅析中国股市制度的缺陷2024-02-13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2022-11-25
公共政策实习报告2023-02-03
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论文2023-06-17
新制度经济学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