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审美主体的解构--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通用9篇)由网友“晋江在职口口”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此在与审美主体的解构--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此在与审美主体的解构--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
此在与审美主体的解构--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
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展开对存在的.追问.在海德格尔那里,审美主体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此在.此在是通达存在的必由路径,在本性上,此在即在世界中存在.时间性是此在在世存在的根据,此根据消解于虚无之中.“在之中”整体是一种存在建构,其本性是世界的拒绝.由此规定了存在的悖论,即存在即虚无.由此,海德格尔解构了审美主体论,为美和艺术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作 者:张贤根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B516.54 关键词:此在 审美主体 在世存在 时间性 虚无篇2: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评析
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评析
在中西哲学的终极视域交流的张力背景中,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文章就国内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反思.
作 者:张小琴 ZHANG Xiao-qin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2(5) 分类号:B83-09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 道家美学 比较研究篇3: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
(一)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 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藏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在这个浩如烟海的大范围内进行总结和归纳,显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因此在本文中只能就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几个命题从设计审美的角度进行论证。
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认为这是美之所以为美的重要属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所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与西方人的这种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意识”,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同时,又为一交摄互融系统。其中一切存在及性相,皆彼是相需,互摄交融,绝无独零零、赤裸裸,而可以完全单独存在者。”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
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 对“和”的重视是由孔子那里传下来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中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里所用的“艺术”一词既包括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包括装饰、工艺、建筑等造物形式)。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论语》中告诉我们:“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由此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美学在这里强调的是审美中的道德问题。 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
《论语》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而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可见,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所以孔子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和为贵”。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则应该是“善”的(孔子这里提出的“美”与“善”,与本文第一章提出的“美”与“善”的范畴并非完全一致,笔者提出的“美”与“善”更强调二者之间相互包融的关系特征。
但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笔者是遵循孔子关于“美”与“善”统一的认识的)。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进一步论证了“美”与“善”的关系。《论语》记载: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固然是讲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文饰。但将孔子这个命题扩展到审美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儒家美学这个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书画、戏剧、建筑、工艺产品)很少能发现文质不符的例子,艺术家们用一种十分含蓄而又优雅的手法将“文”和“质”融汇到一起。 根据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儒家美学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族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儒家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只有“和”才有美,“匪和弗美”。因此中国艺术“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
“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 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主要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适度结合。在中国设计的历史上,漆器和瓷器的设计是对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的诠释。漆器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在造型设计、装饰、工艺材料以及技术等诸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具有质轻、形美、耐用和华贵的特点。为了适应生活中的需要,古代工匠设计出了多功能、组合化、系列化的漆器产品。从马王堆出土的15件漆奁中就有双层奁5件,制作精细,装饰华美,表现出高度的设计匠心和功能的合理性。漆器的设计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良好的使用性、操作性,造型与装饰又是多样化的。瓷器的设计同样也是如此,造型优美,比例尺度恰当,工艺精巧。设计与使用目的的和谐统一,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化,创造出了实用和美观的典范。 “和”的观念还要求一切工艺产品都要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体舒神怡”的双重效能。在这一点上,不仅儒家美学如此,道家的美学观也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养,美与善合璧。如倾向于道家理论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曾写道: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这种“体舒神怡”、形神兼养的要求对古代工艺设计的思想、技法、表现形式提出了规定。因此在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 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篇4:神经美学与审美趣味研究的转向
神经美学与审美趣味研究的转向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神经医学对许多脑神经病例的全新解释对传统的审美趣味培养理论提出了挑战.医学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结构与审美反应的深入探究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提供了生理基础,即人的审美经验的本质是生理性的本能反映,不同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力.人的审美趣味尽管具有先天构成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对审美趣味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后天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作 者:范玉吉 FAN Yu-ji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上海,42 刊 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3(2) 分类号:B83-069 关键词:审美趣味 脑神经 审美反应 审美经验 生理基础篇5:主体意识与服饰美学-梅洛・庞蒂主体美学思想与当代时尚文化研究
主体意识与服饰美学-梅洛・庞蒂主体美学思想与当代时尚文化研究
介绍梅洛・庞蒂主体美学思想,突出理性主义美学思想.
作 者:陈志强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分院美术教研室,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9) 分类号:B83-069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 主体意识 艺术真理篇6:寻求跨文化的审美共识--宗白华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思想刍议
寻求跨文化的审美共识--宗白华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思想刍议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以道为中心、气为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追求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西方哲学重科学、重逻辑、重数理,由此,决定了西方艺术强调和谐、比例、对称、平衡等.将这两者融合起来,寻求一种全人类的.审美共识,是宗先生学术生命的追求目标.
作 者:云慧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刊 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R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83-05 关键词:艺术形态 中西哲学 中西绘画 审美共识篇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孔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孔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孔子美学在思想基础、对美的探讨路径、人道主义及其成因的比较研究,为实践美学和儒家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寻新的生命活力.
作 者:刘程 LIU Cheng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8(1) 分类号:B83 关键词:实践美学 孔子美学 比较研究篇8:说不尽争不休的柏拉图--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说不尽争不休的柏拉图--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是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柏拉图其人及其思想做出了许多肯定与否定的评价.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人在柏拉图对话的译介和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柏拉图全集>中译本的'正式出版,对于中国学界全面地认识和研究柏拉图的哲学、美学和诗学思想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新世纪在中国开展柏拉图思想研究和中西古代文化比较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标志着对柏拉图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 者:李衍柱 Li Yanzhu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502.232 关键词:柏拉图 诗学与美学思想 评价篇9:夏夫兹博里与哈奇生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夏夫兹博里与哈奇生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美学家,只有把他们作为整个西方美学这个长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才能看清他们的贡献与不足.本文主要考察了他们的内在感官说、形式美论和美善同一思想,力图在其一致中见出流变,闪光之处见出历史局限.
作 者:章辉 ZHANG Hui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3(1) 分类号:B83-09 关键词:内在感官 形式美 经验主义★ 崇高的意思是什么
★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此在与审美主体的解构--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通用9篇)】相关文章:
技术批判与马克思--一种实践哲学视野下的重新思考2023-07-14
浅谈武术美学研究的反思论文2023-05-21
后现代主义真理观述评2022-06-10
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研究论文2023-04-23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分析论文2023-01-16
审美现代性与21世纪中国美学论文2023-06-01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2023-10-21
大学美学论文2023-09-04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有哪些?2023-07-15
翻译学的建构论文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