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糖”为你分享10篇“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
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流动儿童 教育 城市
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学龄教育问题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入手,分析了导致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xx、社会、学校及家长各方面配合,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国家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二元格局趋势愈加明显,随着农民外出务
工进入城市生活的人员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指跟随在父母身边一同到城市务工地生活的18岁以下儿童。这些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和对待社会态度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儿童较大的差异,已成为我国在教育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的产生而出现的新名词,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沦落为城市里的“二等公民”。流动儿童也是近些年在大中城市中不断涌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伴随中国社会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他们大多是因为跟随父母打工进入城市,同时也是游离于城市的主流生活之外,边缘化现象十分严重。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接受教育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心理问题易发生
由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同城市居民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里,却由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几乎处在隔绝的状态。流动儿童,大多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遭遇跟其父母基本相似。流动儿童虽身处城市,却完全享受不了城市的生活待遇。城市生活的富足、现代与农村生活的贫乏、落后在流动儿童的眼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加上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歧视、不理睬,极易使流动儿童在早期就埋下不平衡的反社会心理。
(二)家庭学习环境差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来自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他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也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稳定的居所,大多居住在简陋的租金较低的偏远或房屋比较简陋的地方。因而,流动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很差,很少有专门的学习房间及专门的学习课桌。
流动儿童的父母做生意的较多,工作比较忙碌,留在家中做家务的时间较少,因此,很多流动儿童很小就承担起了家中的事务。并且出现很多前店后屋的情况,流动儿童总是被喊来店里打杂,与城市儿童相比,极大地耽误了学习的时间,也容易使孩子缺失玩耍的天性。
(三)接受学校教育情况不平等
流动儿童都是未满18周岁的学龄儿童,在进入学校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与城市儿童不同的待遇。首先,入学机会不均等,由于城市中学校班级的人数限制,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儿童大多出现没有班级接收的现象或可能留级学习。因此,就会出现大量的超龄学童,即流动儿童的年龄大于同班同学的普遍年龄。其次,虽然目前大多城市中已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许多城市家长认为农民工的孩子顽劣、差等生等偏见,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且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使流动儿童并不能享受到跟城市儿童一样的学习待遇。再次,现在的教育面向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余,城市的家长还把孩子送去上学科辅导班和艺术特长班,这相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流动儿童家庭却大多负担不起。最后,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收费项目纷繁众多,乱收费现象严重。根据调查资料,流动儿童平均每年比所在城市当地学生多交856。4元(最多的多交27020元),其中,借读费平均多交603。3元(最多的为1000元)、赞助费平均多交213。9元(最多的为0元)、管理费平均多交39。2元(最多的为1300元)。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jenkins和astington的研究发现,家庭规模可以预测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水平。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亲戚关系较少,因此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不多,而父母又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因此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对这些儿童关注的缺失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但流动儿童的增加却未引起xx和社会的关注。流动儿童转入城市后,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子女生活在城市由于与当地孩子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受到当地人民的歧视。因此,使得流动儿童进入学校后,很难和同学相处,并可能由此产生一些异常行为。
xx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学习的问题。“两为主”政策强调以流入地为主,而当地学校的变相收费使流动儿童父母微薄的工资难以承受。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及时、正确的教育
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中一般从事的是技术含量小,并且收入比较低又比较累的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并且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中,只有26%的父母经常检查子女的作业,57。2%的父母有时检查子女的作业,16。8%的父母从不检查子女的作业。
(三)同辈群体中的负面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流动儿童进入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与城市儿童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他们同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同辈群体是流动儿童交往的重要群体,与同学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slaughter等人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比受拒绝的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流动儿童大多性格内向,不太受同学的欢迎,相对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较少。特别是流动儿童与其同辈群体交往中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三、改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xx政策层面保护
我国xx需要建构一个全面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来保证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例如,制定流动儿童教育法,明令禁止学校的乱收费项目,并推出一些有利于该群体入学的优惠政策,给予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一些特殊优待,评选培养流动儿童优秀单位等。还应该向条件较差的家庭和接收流动儿童相对较多的学校提供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
(二)倡导社会关注、关怀流动儿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怀,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流动儿童有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结交朋友、提升自信心、促进精神健康,并组织流动儿童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爱应该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这些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正确的指导,并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教师还要用更多的爱来关怀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爱。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并建立家长联系薄等形式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情况,并给予他们的父母正确的培养孩子的方法,使孩子在适龄阶段得到最好的成长教育。
(三)改善农民工自身教育问题
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使其给予子女正确的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大多属于知识较少的阶层,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因此,应当成立专门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育儿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作为儿童的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经常交往的对象,意识到儿童的同辈群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多与儿童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指导,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信任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为了把孩子教育好,还应该多与老师和其他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使孩子从小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愉快地度过童年时光。
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他们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xx出台的优惠政策、学校的正确培养、家庭浓浓的亲情、以及全社会都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浓厚氛围,定能筑成流动儿童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拥军,严俊俊。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讨――全纳教育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5)。
2、赵俊峰,史冰洁。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比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马多秀。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生活方式的质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9(10)。
4、陆继霞,叶敬忠。我国农村地区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
篇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方式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2.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加上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找不到正确方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治愈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不健全的教育观念更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心理行为习惯等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儿童的不良表现
留守儿童教育主体的变更。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
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4.亲子关系的和谐度
缺乏亲子沟通,弱化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以往的调查分析当中,孩子都是希望家长在家的或者跟他们一起出去的。或者至少有一个人是在家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呵护和引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大部分是隔代教育,父母与自己的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孩子也缺乏了对其的心理归属和依恋。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5.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由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集中,常出现分心的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篇3:中职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中职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职学校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信息化背景下,结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需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中职教学人才今后的发展需求,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终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今后的健康发展起到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职院校无论是从招生人数还是从经费投入上来看都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中职在校生人数达到了563万人,而中职技术型专业在校生人数则达到了612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5.5%。而从就业的角度上来说,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就业超过了90%,说明目前我国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采取更为良好的措施加快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如今信息化背景下,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成为了很多学校管理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很多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1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趋势。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个行业也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而这变化也使得对于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变得更加国际化。首先我国为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了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和经营的步伐。其次随着一些比较大型盛会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等,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来到我国投资,这些现象都将会促使今后对于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朝着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2)专业化趋势。随着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也朝着逐渐专业化方向进步。在目前的各个行业当中,技术型工作不仅涉及到了多样化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当中的各个环节,而这些工作想要顺利展开都必须要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参与到其中。
(3)实操化趋势。开展技术型和服务的实操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技术型自身的质量,最为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开展各个活动的过程当中,相关管理以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的高低对于最终服务水平的好坏也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因此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也是今后中职院校开展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4)复合化趋势。在提供各个服务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文化、精神领域等多方面的服务,尤其是在各个服务的过程当中,有效的营销良好的文化氛围、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并将其应用到各个细节当中去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要具备对应的素质,而各个活动开展的综合性、复杂性等多方面的特征也都要求技术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2我国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校企合作较少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论述。
(1)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模糊。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倾向。从整体行业的角度上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当中的受欢迎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目前整体就业率相对来说在众多专业当中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一些院校在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将重点放在了各个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显然是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悖的。从目前我国整个教学体系上来看,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知识性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还是希望培养实践性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很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目标定位方面就存在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在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课堂当中仍然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模式。而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理论基础涉及到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也主要以这几个专业的教师为主,而以教师为中心就意味着在课程设计、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并没有真正的将市场需求作为自身的导向,没有良好的对专业进行有效的建设,没有真正的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中心为目标。
(3)校企合作较少。目前国内的很多中职院校采用的主要方式还是停留在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当中,没有与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一些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也尝试了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但是仍然是仅仅停留在联合建设实习基地的层面上,而这些实习基地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只是停留在纸面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很少能够让学生们进行亲身的实践。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中职院校是将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作为自身目标的,而各个企业则是将经营效率作为自身目标的,因此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很难能够最终达成共识。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技术型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学历,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上来说,完全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这些教师在硕士毕业之后并没有亲身的技术型实践经验,这也导致了他们在进行计算机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从理论的角度上出发,这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学生教学培养目标也存在着相悖的情况,显然对于学生们今后能力的发展也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我国中职院校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准确定位,创新各个学科管理品牌。首先就是要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目前计算机教育目标进行不断的创新。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要力图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良好实践性,通过塑造专业品牌吸引报考志愿率的提高,吸引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关注,推动就业率的提升。一般院校应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在专业方向特色方面与市场需求接轨。这样通过分层次办学实现学生从自身意愿到人才培养,再到不同层次技术型专业人才转化的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们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质量是首要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中职院校进行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兼顾思想和形式两个方面。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学校不是以传授定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进步并适应社会。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第一,老师要明确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考虑其特性,开展个性化教学;第二,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其进行团队学习;第三,老师要丰富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其创造灵活的学习模式和平台,使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
(3)加深校企合作意识。现在很多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流于形式。在企业的.观念里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仍然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是经济实体并没有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鉴于此即使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也是不深入的。企业必须要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对于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校企合作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众所周知,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项投资,他虽然具有投资高收益慢的特点,但是企业要具有长远眼光,21世纪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技术人才的短缺,企业与中职院校合作是一本万利。
(4)引进高水平教师。中职技术型教育领域,院校林立,确定自身计算机教育的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保障,计算机教学特色突出是学校发展应重视的问题。在寻求定位的过程中,将自身计算机优势资源和市场趋势融合,结合企业的要求,在课程安排、实践训练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是有效手段。学校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正视自己的短板。在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学校要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和市场导向,对于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计算机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市场调研信息,融合企业专业意见,调整计算机教育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老师在教学环节扮演者主导角色,中职技术型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经验丰富、思维开阔、学术水平强的老中青骨干计算机教育教师,并可为学生同时配备企业导师,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中职院校重视专业教学,其老师也应该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此,可发展具有大量实际经验的工作者为学生传授经验,这样既能够填补教师队伍的空白,又能够为学生和企业建立沟通渠道,也能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同时,学校可以每年选拔优秀教师去企业学习,并组织交流会,让老师们互通有无。这样可以使老师在温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掌握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市场,提高动手能力,为其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5)合理创新教学方法。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例如在学生Photoshop、Flash等图像视频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采用“展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实践课”的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开展,另外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就是可以适当的开展发现式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能够自主的发现其中教学内容当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重新的交到学生们的手中,让学生们的自身的发现意识以及学习意识都能够得到十分明显提高。
4结语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中职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从目前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主要包括国际化趋势、专业化趋势、实操化趋势以及复合化趋势。其次从我国中职院校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来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校企合作较少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最后对我国中职院校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准确定位,创新各个学科管理品牌、转变教学方式、加深校企合作意识以及引进高水平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娅萍.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新校园(上旬),(01):8-9.
[2]黄学冬.试论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J].职业,(25):43-44.
[3]梁娜.信息化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34):130.
[4]王淑兵.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留学生,2016(09):28.
[5]张晓莉.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关于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分析[J].新课程(中旬),(10):188.
篇4:小学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基础,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过去相比,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小学教育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对于现有的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都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笔者作为小学教育一线工作者,围绕工作实际,分析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一些现实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育教学现状和问题
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特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例如,小学教学设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舍也进行了修缮改造;小学师资也受到重视,给予一定学习机会,师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教学器材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教风学风得到相应改善。但是由于小学教育存在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一些顽疾人就存在,需要逐渐去努力改变。
1.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评判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是以应是教育为主,虽然近年来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是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教育者还是以成绩为核心来评判学生的优良好坏。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成绩评判系统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力都受到了压制,从而形成了许多“书呆子”,只会读书,其他能力较弱,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均较弱,与社会当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要求相悖。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小学教育新课改进行过程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小学教师队伍有部分人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无法与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其一,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与时代要求相悖。有部分教师始终以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有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通过体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都会造成学生身心不健康发展。其二,现代专业知识不够完备。小学教师常年工作在一线岗位,虽然有一定学习机会,但是由于工作性质较忙,相对来说,培训机会还是较少,小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小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引导方式都亟待改进。
3.家校联合亟待完善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一方面责任,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而大部分学校往往只注重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认为校园之外的生活和教育是与学校不相干的,因此导致了家校二者信息沟通的不对称。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仅限于小学生出现重大问题,而平时二者的沟通很少,这也间接导致了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充分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心理,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新课改的充分实施有一定阻碍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传统应试观念的转变
针对部分教师单纯以学习成绩好坏定论学生,对学生进行评判评价的弊端,作为教育者应当及时对此种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进行转变。针对现行的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者应该制定更为适合现代社会的评价体系,应把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标准,培养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小学时期,因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拥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此时作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社会经验。因此,学习成绩虽然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指标,但是更多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部分小学教育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这一问题的解决,小学一线教育者应该随时更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多提供给一线教育者培训学习的机会,并提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手段,让教育者能够通过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快乐的教育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在广西部分地区,当地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条件有所制约,小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新鲜事物较少,其思想也较为落后,对于未来没有较大的理想,对于生活也缺乏较高的追求,而且留守儿童也较多,因此,小学教育者面对这一问题,更应该去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理念能迅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难题。
3.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视
小学教育教学,并非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校园是第一战场,家庭则是第二战场,两个战场相互支持配合,才能获得胜利。学校应该形成一个畅通的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转变传统的被动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座谈、家访等传统的沟通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为小学生制定合乎其个人个体发展的具体教学计划。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家长与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同时教育者还可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网络阵地,开发教育者个人的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的教學信息,让家校两个战场真正联合,为学生学业保驾护航。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全面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教育教学的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只管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解决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小学教育者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家校联合的作用,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小学教育.(10).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04).
[3]赵娜.浅析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篇5: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摘 要: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整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城市道路建设存在规划不合理,施工路基、路面质量不过关,道路绿化少,排水系统不完善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任务也越发繁重,这其中既需要新道路的规划与建设,也需要对损坏道路进行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从目前的城市道路建设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抓住问题关键,并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成为当前城市道路建设的首要任务。
篇6: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1.1 道路规划问题
道路规划是道路建设的领航灯,规划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道路建设的水平。从目前情况来看,城市道路规划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规划与城市道路发展想脱离的情况,许多道路设计只注重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有的道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用水、供暖管道建设、排水系统建设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道路建设的有效性和发展性。
1.2 道路路基与路面质量问题
城市道路路基与路面质量差一直是影响道路寿命的基本因素。从目前的调研来看,城市道路路基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路基压实不到位,载重量大的交通工具就容易造成路基开裂情况;路与桥的连接处设计不合理,导致桥与路面存在下沉问题而形成一定落差,影响交通安全。路面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路面寿命短,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磨损较快的部位。造成路面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施工质量把关不严,导致施工不规范情况突出;施工工艺不严谨,施工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导致材料没有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施工追求速度,轻视质量,由于抢工期情况突出,导致许多路面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就投入使用,进而影响路面使用寿命。
1.3 绿化设施问题
目前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已经能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绿化率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道路设计初期没有重视绿化设计,认为绿化工程是道路建设的附属品,高级别的城市道路可以有绿化工程,但是低级别的城市道路建设中绿化就变得可有可无,从设计上就压缩了绿化指标;二是城市道路建设常常受限于路两旁的住宅建筑,由于老城区道路相对狭窄,路的规划就变的相对较窄,无法给绿化留出足够的空间;三是道路建设受拆迁成本高的问题影响,由于路两旁的住宅或者商铺拆迁费用相对较高,为了降低成本,路面经常会压缩宽度,把绿化项目挤掉。
1.4 道路排水问题
道路排水问题一直以来是城市的一种顽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角度,其中之一就是道路排水在设计与施工时没有进行样把关。目前,许多城市道路设计时没有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没有专门针对排水管道的施工材料、规格等进行有效施工,导致路面排水沟经常出现堵塞、变形等问题,影响排水;此外,路面设计没有注重排水性,导致一些路面由于下沉呈现路面积水问题,长期使用后路面积水问题就越发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2 解决城市道路问题的对策
2.1 高标准把关设计
对于城市道路设计要高度重视。城市道路设计的科学性是保障城市道路建设水平的关键之一,如果设计出现问题或者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就会出现道路质量水平下降的问题,因此,今后的城市道路建设应该高标准把关道路设计。一是把关道路设计资质企业,从源头上对道路规划与路的施工设计进行资质审验,以保障设计人的技术含量;二是设计要严格根据城市发展水平,不能因为成本、人工等因素就认为的降低设计指标,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给水、电力、供热等管道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道路规模等,这就避免了疲于应付建设的情况;三是严格把关设计施工,要对道路建设进行全程审查,确保施工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果遇到临时问题,也要经过科学的论证设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严格施工,以确保道路施工的严谨性。
2.2 严控道路施工材料质量和施工规范度
施工材料质量是保障道路施工质量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一是要对施工材料供给方进行资质审查,确保其具备生产符合标准的道路施工材料;二是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检,对于抽检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能盲目使用,果断停止供货;三是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材料的实施,例如对于桥面施工时钢筋的规格,钢筋的接茬等,要进行严格的工艺施工,确保符合国家施工标准。在施工规范性方面,要落实督导施工方的制度,对于施工的材料、工艺、人员等进行严格督导抽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要求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具体施工,坚决避免个别施工人员放松思想,把施工规范性放在耳边,要自始至终对施工人员全程监管,确保每个施工人员的规范性。
2.3 注重排水设计与施工
城市道路建设排水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施工上,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在设计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把排水设计的更加合理;要注重排水施工质量与工艺,坚决堵截施工抢工期情况,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实施路面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道路排水功能。
2.4 加大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绿色城市正在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城市道路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从道路规划施工初期就要对道路两旁的绿化项目进行有效实施,坚决堵截因为遇到障碍就减少一味减少绿化项目的问题,要把解决绿化问题同道路建设整体相联系。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设要注重维护,许多绿化植物在栽种后期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出现死亡的情况,这既浪费的纳税人的钱,也影响道路绿化水平,因此要针对性的选择专人负责道路两旁后期绿化任务。
参考文献
[1] 白玉松,马博.城市道路建设及施工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2).
[2] 蒋珏麟,绿色环保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施工中的落实[J].建筑,(09).
[3] 孙晓玲.工程测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J].地球,2014(12).
篇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主要是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儿童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始加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提升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效率。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会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很多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这导致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经常受到排斥以及歧视,使其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一些学校拒收一些特殊儿童。其次就是我国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一个专门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即使是一些条款中具有特殊教育的内容,但是其结构也不够完整,法律的效力也很低,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进行平等教育。最后就是家长的传统观念,对于特殊儿童家长来说,其心理十分复杂,十分焦虑与否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悲痛心理,这样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无法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另外,特殊教育师资规模也比较小、数量很少,导致了教师队伍素质不一,影响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二、做好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措施
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特殊儿童也是一个生命体,也需要别人的关爱与呵护。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真正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避免出现歧视的现象。其次就是要做好对学前特殊教育的立法工作,要制定出专门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法律,以此来保证好对特殊儿童的教学。并且不断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提升特殊儿童的升学率。然后就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教师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断地研究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潜能。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让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最后就是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做好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对儿童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必须建立一个特殊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改变传统的特殊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不断做好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篇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要想做好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学校必须要为其营造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环境,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支持,同时家长要改变自身观念,从而来做好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近年来特殊儿童教育和保育也开始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出生是客观存在的,也认识到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就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1.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国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特殊儿童是烂泥扶不上墙。特殊儿童因此而受到歧视,排挤。在受教育的机会上也遭受不平等待遇,例如有些学校会拒绝招收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也还存在结构层次不完整、法律效力低、立法科学性不够等缺憾。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3.家长观念陈旧,知识的缺乏。家有特殊儿童对父母来说,是很复杂的心情:包括了罪恶感、焦虑、否定等。当父母知道自己有个特殊儿童时,会显得无措、悲痛、绝望、甚至厌恶。而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继续性障碍,并殃及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4.学前特殊教育体制不完善。第一,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我国对特殊教育的财政资助是直接拨款给公办教育机构,而不是拨给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其二,管理混乱。学前特殊教育办学主体混乱,既有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卫生医疗部门,还有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多个办学主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5.特殊教育师资的规模偏小,数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二、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改变社会观念。加大对相关信息的宣传,转变国人观念与认识。特殊的孩子也是个生命体,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是他比一般人需要额外的帮助。而且有越来越多发现,证明残障的人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一方面比一般人灵巧。由此可见,重视特殊教育并不是浪费,而是人才投资。
2.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立法与管理。制定专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立法,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在立法上不断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贯彻与实施,为各类特殊儿童制定专门的学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3.转变家长传统观念,加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4.完善学前特殊教育体制。一是规范学前特殊教育管理。首先,国家应尽快完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学前特殊教育各个办学主体的职能,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多元连续的特殊学生安置系统,切实推进特殊教育的制度建设。三是增加学前特殊教育投入。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在最终结果上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5.完善教师培养制。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我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最后,大力加强我国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必须大幅度提升。
篇9: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陈旧单一的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扩招之前通常都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其缺点是造成研究生主管部门每天都要处理十分繁重的工作,减弱了本有的宏观指导作用。这种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惩罚性的管理多于激励性的管理,约束性管理大于服务性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自由创新能力。现在有些地方院校已经尝试实行学院二级管理模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关系没有理顺,管理人员冗余及分工不明确现象明显。
2.权力分配不均,院系没有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管理部门,各个院系和导师所具有的管理权相对较少。通常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本属于院系、导师的决策权却最终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决定。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级学院在研究生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很难使研究生管理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3.研究生管理队伍设置不健全
目前各地方高校管理的重点和重心基本放在本科管理上,而研究生的管理放在次要的位置。具体表现在:第一,各院系的研究生领导不是专职,一般是由负责本科教学管理的院长兼职,他们同时管理本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因此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到研究生管理当中。第二,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处理,通常都由专职教师兼职。第三,目前地方高校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这部分管理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层次低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各高校内的信息建设不太规范、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有些高校到目前依旧没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教育管理系统。第二,信息系统的建设通常表现为局部性,缺乏统筹性,比如招生部门只建设招生相关的信息系统,就业部门只关心就业相关的信息系统。第三,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满足日益变化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第四,部门管理人员依旧习惯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不能及时掌握现代的信息化办公要求,严重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应该把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当成教育的首要问题来抓。研究生跟本科生在年龄结构、心理结构、学习性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生的考生生源比较复杂,造成了他们的思想很难统一,这就需要各个学校成立专门的校研究生党支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别成立学院研究生支部),从研究生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一直不间断地定期为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加强理论实践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2.管理体制、管理模式需进一步创新完善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依旧是研究生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单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应对研究生没有扩招之前的情况,随着研究生扩招,为了提高效率必须采用研究生主管部门与学院共同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各个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根据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培养目标、学习的年限、培养的方式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属性和研究的方向等做出动态的调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切忌各个学院的管理制度基本相同,缺乏灵活性。因此,在研究生管理中,除了多运用引导型、服务型的管理手段外,还要把社会管理模式下的一些好的管理方式(矩阵组织管理模式)运用到研究生管理工作当中去。
3.大量开设学术报告讲座,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阶段有本质的区别,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团队,因此,作为各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研究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开设学术报告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入进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为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需要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针对本校研究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更新方法、思路、举措,应对本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的综合复合型人才。
篇10: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从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开展来看,虽然青少年心理学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因此,我们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分析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实效,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动。
一、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来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不明确
虽然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由于开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指导,使得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够明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导致了研究工作方向不一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以有效确定,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所以,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弄清楚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等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进而提升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
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影响较大。但是结合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经验,现有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具体开展中未达到预期目标,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现有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青少年心理教育关注度不够,导致了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缺乏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搜集不够多,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也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够理想,不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因此,增加对案例的搜集,并做好案例的有效分析,是解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问题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我们应立足问题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明确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并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实际,重视青少年心理教育经验的分析,把握青少年心理教育原则,突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目的性,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服务,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制定明确的研究目的,是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关系到研究质量的关键,只有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才能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进而提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为此,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效,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应加强对研究方法的了解,重点做好研究方法的选择。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了解,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成果,应合理选择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建立在多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整体效果,满足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并做好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服务。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下转64页)
(上接26页)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
★ 法学开题报告精选
★ 留守儿童论文
【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论文分析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2023-02-14
农村留守儿童教学质量探讨论文2023-02-18
试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2022-08-10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2024-01-05
双管法在流动儿童健康管理的效果论文2022-05-02
浅析我国公民文化权利保障论文2023-07-07
我国儿科医联体平台建设探究论文2022-10-25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2024-05-14
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特殊 (德育论文)2023-06-22
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2023-04-08